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既要看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要看到我们有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未来,我们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一定会更加精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 经济“蓄势”特征十分明显 展望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 从国际环境看,2020年仍然处于长周期的探底时期,世界格局阴晴不定。 从内部环境看,决定我国长期增长的供给侧要素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潜在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成长,但相对于传统动能仍然处于小而分散的阶段。从需求侧来看,进出口不稳定,消费稳中略缓,投资有所下滑,“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减弱。 更要看到,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诸多乐观和积极因素。2019年年底以来,各国为应对衰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和提振措施,如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日本出台了财政刺激方案等,这些措施有望在2020年初产生实际效果。同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中期,经济发展的历史纵深仍然广阔,供给侧要素条件持续升级,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转化。同时,资金比较充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正在向传统制造业进发,整个经济“蓄势”特征十分明显。 因此,2020年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创造和维护经济平衡运行的总体环境,既要保持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常心,不因短期上下波动而过分忧虑,还要多措并举,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在6%左右的合理区间。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增发3.1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上马川藏铁路等一批大项目,从投资侧有力地稳住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大盘。 在货币政策方面,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着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此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就业政策之间的协调,保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早日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圆满完成“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的各项任务,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整理)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 消费结构升级动力增强 2020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经济仍将稳中向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有所缓解,新的消费亮点不断涌现,全年消费增长将会继续向好,为经济总量合理增长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好于2019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将消退,能够抵消发达经济体资本开支放缓的负面影响,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回升。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9年的3%上升到3.6%,全球贸易增长将恢复到3.2%。全球经济形势回暖,有利于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对国内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 从政策层面看,促进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将更趋完善。2020年国家仍将重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这也就是要通过供给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消费升级,从而畅通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循环,保障消费增长机制更加顺畅。 从消费增长看,新的消费亮点持续出现。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扣除汽车消费以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能够达到9.0%。由于2019年汽车消费持续下降,且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适应消费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汽车消费同比下降的幅度有望收窄,甚至由负转正。 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的动力持续增强。整体消费结构仍将保持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其中,在商品消费内部,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更加突出。消费者在获得物质方面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消费行为追求内外兼修,将成为消费新潮流。相对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特别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速均将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整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贸所副所长竺彩华: 外贸基础牢靠韧性强劲 2019年,在内有经济转型压力、外有保护主义逆风的情况下,中国外贸显示了强劲韧性,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展望2020年,中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但韧性依旧。 首先,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仍是最大风险。目前,中美就第一阶段协议文本达成一致,美国承诺取消部分对华拟加征和已加征关税。这有助于暂时改善中美双边贸易。但不可否认,未完全消除的加征关税仍然会影响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全球价值链重构风险。 其次,全球经济增长回升,外部市场环境将趋于改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3.0%,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一年;2020年将走出谷底达到3.4%。如果中美能消除全部加征关税,今年经济增长预期有望进一步调高。此外,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明显好转,为市场多元化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再次,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动能将提供强劲助力。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国家发展改革委新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必然有助于外贸产业腾笼换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新动能,有效对冲部分制造业转移带来的风险。 最后,“稳外贸”举措不断落地,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9年,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及时出台和有效落地,对外贸整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功不可没。2020年,减费降税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营商环境将持续改善。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外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统领性的实践指导和政策框架,有助于为2020年外贸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增强动力、拓展纵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整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就业工作,是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客观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