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曾經,閩道更比蜀道難(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7
摘要:據《福建省志·交通志》記載,截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福建全省69個縣市,有46個縣市不通汽車,其中有18個縣沒有一寸公路,勉強可通車的公路隻有945公裡。民營汽車運輸企業由1933年最高峰時的110家降至2

據《福建省志·交通志》記載,截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福建全省69個縣市,有46個縣市不通汽車,其中有18個縣沒有一寸公路,勉強可通車的公路隻有945公裡。民營汽車運輸企業由1933年最高峰時的110家降至28家,全省僅剩客、貨車863輛,其中大部分破爛陳舊,停駛待修。

曾盛極一時的河海運輸同樣瀕臨破產,新中國成立前夕,福建沿海私營輪船隻有19艘,其中能參加營運的僅9艘。

移山填海

新中國成立后,閩道終於迎來了“不再難”的歷史機遇。

福州解放后,人民政府便迅速修通南北運輸大動脈福廈公路,閩西各縣也在短時間內恢復了與鄰省相聯的公路線。1950年,福建全省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至1958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至1978年底,全省公路通車裡程達29109公裡,比新中國成立前的945公裡增長29.8倍﹔全省民用汽車達到26148輛,增長29.3倍。

擁有一條鐵路大通道,是福建人的夙願。1949年9月,閩籍愛國僑領陳嘉庚應毛澤東之邀,回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修建鐵路,紓解福建交通困境、促進經濟開發的提案。毛澤東親筆批示:“此事目前雖一時不能兼顧,但福建筑路的正確意見,當為徹底支持。”

1955年,期盼已久的鷹廈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鷹廈線起點位於江西鷹潭,與既有的浙贛鐵路接軌,經江西資溪、福建光澤、邵武、順昌、南平、沙縣、永安、漳平終至廈門。

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將軍帶領鐵道兵8個師、1個獨立團,閩贛兩省合計20余萬軍民一齊投入約700公裡的鷹廈鐵路建設。

行路難,修路更難。在贛閩崇山峻嶺、河川峽谷之中,鷹廈線由北向南延伸,一路穿過贛閩分水嶺武夷山脈和橫貫閩中的戴雲山脈,跨過閩江、九龍江水系,躍過杏林海灣,把被大海隔離的廈門島同陸地連接起來。這對一少筑路經驗,二缺大型工程設備的修建者們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仍在繼續,台海局勢也異常緊張,廈門前線海域被美國軍艦封鎖,國民黨軍還不時派飛機進行襲擾。在這種情況下,修建便成了“搶建”。

為了確保鐵路如期完工,王震將軍把鐵道兵總部駐地遷到閩北黃金山,親自坐鎮一線指揮建設。筑路大軍也提出口號:“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

鷹廈鐵路建設之難,武夷山脈、戴雲山脈、廈門海堤三段最為明顯。

筑路施工開始不久,鐵道兵便在武夷山脈的大禾山隧道遇到了一場硬仗。大禾山隧道不僅地勢險峻,而且全長1460米的隧道山體全為堅硬如鐵的花崗岩,擔負這段工程的鐵道兵五師23團沒有大型專業設備,全是靠鋼钎、大錘打炮眼,鐵道兵的手都震出了血,但每天依然隻能掘進1米多的距離。

兩個月后,王震坐不住了,他和幾位副司令員一起趕到大禾山工地調研,並親自抱起風槍打鑽。一線的鐵道兵見王震等親自上陣,頓時士氣大振。

王震當即又協調解決了風槍整修、隧道通風等實際問題,施工進度開始大大提升,日掘進速度由1.66米提高到4.9米。最終經過鐵道兵的鏖戰,大禾山隧道提前118天打通,鷹廈鐵路上這根最硬的骨頭被成功啃下。

這是一次真正的劈山填谷、移山填海。據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公司介紹,鷹廈鐵路武夷山脈段,平均每公裡挖填方量達到了13萬余立方米,8公裡的距離內,要開鑿3座長大隧道。戴雲山脈的嶺頭段工程,鐵路坡度突破設計極限達到22‰,必須削下近百米山頭,火車才能通過﹔40公裡距離,開鑿13座隧道,修建7座大中橋梁、103座涵洞,填挖土石方總量達869萬立方米﹔路堤填筑最大處,在977米范圍內挖填方60.4萬立方米,最高處達42米。

最終,僅用了34個月,鷹廈鐵路便通車交付試運營,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22天建成,創造了當時我國鐵路建設的最高速度。

在郁郁蔥蔥的八閩群山中,鷹廈鐵路沿線的烈士陵園裡,長眠著眾多當年修路犧牲的鐵道兵,很多人的墓碑上甚至都未能留下姓名。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見証了八閩大地第一條出省大動脈鋪就誕生。

鷹廈鐵路的建成,使福建與全國各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此后三四十年間,鷹廈鐵路一直都是福建溝通沿海內陸,運送物資人員,促進經濟發展,加強海防國防的戰略大通道。通過鷹廈鐵路,福建豐富的木材資源得以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省內緊缺的糧食煤炭也一列列地運進福建,為福建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東南通衢

沿著武夷山景區的公路驅車而進,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可見一古色古香的院落——瑞泉茶博館。和很多武夷山人一樣,博物館的館長黃聖輝一家世代以制茶為生。

巍巍武夷山脈,賜予黃家安身立命的上好茶山,也帶給他們閉塞難行的苦惱。在黃聖輝兒時的記憶中,他們要順著小溪流整整走上半天才能到當地的集鎮,每年“出山”三五次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上世紀80年代,福建的出省鐵路依然僅有鷹廈線一條,公路則僅有一條國道324線達到二級標准。當時,上海、杭州的茶商來武夷山,要先乘火車到江西上饒,晚上十點多再坐七八個小時的汽車轉到武夷山。天黑、路窄、風險大,讓茶商們叫苦不迭。

黃聖輝記憶中,有一年連日暴雨導致進山的道路全部中斷,茶農們種了茶卻賣不出去,生活一下子十分拮據。

黃聖輝的母親用柴火把鐵鍋燒得紅通通的,蔬菜下鍋迅速翻炒,不放一滴油,出鍋后撒上點細鹽巴就直接吃了。這個見不到半點油水的菜被叫做“紅鍋菜”,黃聖輝一家人整整吃了一年。

改革開放后,得風氣之先的福建省快速發展,人員、貨物流通的需求大大增加,道路交通的“瓶頸”也再次凸顯出來。

不要說地處閩北山區的武夷山,即便省會福州和沿海的閩南,交通也算不上便捷。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后,台灣興起了回閩探親潮,祖籍泉州惠安的台胞林文雄也第一次返鄉祭祖,順便到江浙游覽。但林文雄沒想到,僅僅一水之隔的泉州,卻要繞個大圈才能到。他要先坐飛機到香港,再到深圳坐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到上海,離台灣最近的泉州隻能安排到最后。

福州火車站,更是全國鐵路網的“末梢”,一天的車次不足10對,運輸能力緊張。現任福州火車站黨委副書記的盧伏龍,當時跟隨母親從閩北來舟趕赴福州,坐了一整天的火車后,到福州已是深夜。因為當時的福州站站房容量很小,一家人又舍不得花錢住旅社,便隻好在簡陋的福州火車站廣場上露宿一夜。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小路難富,大路致富,高速公路快富”。上世紀90年代以后,福建的交通建設再次掀起高潮。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