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福建偷渡客的英国生存实录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5
摘要:编者按:据央视网、《中国日报》微博援引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0月23日,英国警方在伦敦东部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的一辆货柜车内,发现39具尸体,经英国警方确认全部为中国人。目前警方已经开始对一个爱尔兰人口贩卖团伙展开调查。本文是《环球人物》杂志的

编者按:据央视网、《中国日报》微博援引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0月23日,英国警方在伦敦东部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的一辆货柜车内,发现39具尸体,经英国警方确认全部为中国人。目前警方已经开始对一个爱尔兰人口贩卖团伙展开调查。本文是《环球人物》杂志的一篇旧文,讲述了跨越大洋,从福建私渡到英国的非法移民的生活境遇。经《环球人物》授权发布。 本文原题《 英伦福建人生存实录 》。

文 | 施晓慧(环球人物)

很不幸,提起在英国的福建人,人们首先想到两起震惊世界的惨案:2000年6月19日,在英国东南部的多佛港,海关官员在一辆货车里意外发现了58具尸体,其中多为20来岁的年轻人。警方经调查证实,他们都来自福建,向蛇头支付了2万英镑巨额费用,转站途中,藏在封闭的集装箱内,因为缺氧,除2人幸存外,其他人全部窒息而死;2004年2月5日夜间,英格兰中部莫克姆湾的一次突然涨潮,将23名拾贝者卷走,同样是30来岁的年轻生命,其中22人是来自福建的非法偷渡客。

记得莫克姆湾惨案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英国福建同乡会的创始人也是首任会长陈爱国曾对记者说,不要只报道这一件事,福建人在英国有很多奋斗的故事。那么,究竟有多少福建人在英国?他们是怎么来的?在怎样奋斗?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记者近日深入到生活在各层次的福建人中进行采访。

“早知这样,说什么也不来”

豆腐厂老板阿春,是福建人中比较能拼的典型之一。他喝了一瓶酒后,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阿春大约三十七八岁,福建福清人。他在国内就敢闯,开了一家乡镇小企业,后来生意不太顺,看别人出国赚钱很风光,就在1995年偷渡到英国。讲起当年的艰辛,阿春仍然很激动。他说,一到英国,蛇头让他们撕掉护照,扔掉所有行李,只背一个黑色垃圾袋,装着一点随身用品。当时什么都不懂,只学会一句英文“中国城”。出门时身上带的2000美金,一路下来,到英国时只剩1美元。没钱坐车,他就一路问着“中国城”走到了伦敦唐人街。

举目无亲,第一晚该住在哪儿都不知道。阿春想用仅有的钱给妈妈打电话,可钱放进公用电话机,还没说话就断了。后来有一个人收留他住了一晚,他至今感激这个人让他落了脚。第二天,这人给了他10英镑,帮他找到一家食品厂做工。

这是阿春在英国的第一份工作——切鸡爪,就是将餐馆做“凤爪”用的鸡爪,从中间劈开。他说,那个日子真是太辛苦了!从早8点干到晚8点,中间只有半小时吃饭休息,一天要切7箱鸡爪。做了两个星期,他实在受不了了,手上没力气不说,脚肿得路都走不了。说到这儿,阿春红着眼睛摇摇头,接着说:“两周共领到240英镑的薪水,交了50英镑介绍费后,第一件事就是花150英镑买了一个手机和电话卡,给妈妈打电话。我拿着电话在这头哭,妈妈在那头哭。我说,我要回去了,不然我要死了。”阿春说:“早知道到英国是干这个,说什么也不会来。”后来,阿春辞掉了那份工,到中餐馆去打杂。

当时伦敦的唐人街主要是香港人,因为不懂粤语,在餐馆里打工的福建人不仅工资低,还常挨骂。这一年,阿春一边在餐馆打杂、做搬运,一边拼命学粤语,并苦练大厨手艺。当时,大厨一晚能挣30英镑。

几年下来,阿春用攒下的积蓄,又四处借钱,用4万英镑买下了一家豆腐厂三成的股份。“做豆腐厂,说不清受了多少罪。”阿春讲起了自己创业的酸甜苦辣。就在他当上小老板上班的第一天,4个工人集体罢工,就是想给他个下马威。阿春偏不信这个邪,“你们不干我自己干”。他和另外一位老板关起门来试着从磨豆子做起。做豆腐是个技术活,他们只见过没做过,几次不行,就倒掉重来,反反复复,他们整整折腾了两天一夜,豆腐总算做成了。

在豆腐厂有一定规模后,为了开发新产品,阿春跑到曼城当学徒,即使只干活不要工钱,师傅也不肯收。阿春就给人家打扫卫生,埋头干活,终于用勤劳和真诚打动了师傅。当学徒的两个星期里,他白天卖力气给人干活,晚上换上西装住每晚120英镑的宾馆。就这样学会了油豆腐技术。有了豆腐还要有市场,首先要攻下唐人街的中餐馆,他形容道:那时每天说的好话真是比衣服上的针眼都多……

7年过去了,阿春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豆腐厂,每天的生产量从原来的400斤大豆增加到现在的1吨。他还创出了“江南豆腐”品牌,广受欢迎。

现在的阿春,已经在英国成了家,取得了英国国籍,也有了不少资产。他用不着亲自做工了,又在发展食品杂货贸易。热情豪爽的阿春文化水平不高,不喜欢出头露面,但愿意做些实事。他很尽力地帮助新来英国的福建人,给他们提供吃、住甚至车费。

拼命打工还巨债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结识了一对来自福建长乐的夫妇,和阿春一样,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意,但和阿春不同,他们没有获得英国身份,而这也正是他们苦苦期待的。

妻子郑小妹快人快语,她说:“还不是为了趁年轻,给孩子们拼出个富裕日子吗?”他们原来在国内也开过两间餐馆,后来买了地皮开汽修厂,但失败了,欠了几十万的债。为了还债,他们决定到国外挣钱。郑小妹1996年先来到英国,丈夫吴国贵第二年过来,当时家里已有3个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两个人偷渡付给蛇头50多万元,借的都是2分利的高利贷,加上办厂欠的债大约有100万。

背着这么重的债,两人在英国真是拼命啊!郑小妹说,她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每天上下班不坐车,来回走路两个小时。后来丈夫来了,她仗着身体好,就找了两份餐馆的工,一份从中午11点到晚上11点,另一份从晚11点到凌晨4点。晚上下班回到家已近凌晨6点,睡上四五个小时,10点钟又要起来上班。这样下去,身体怎么吃得消?她眼睛红红地拉开衣领让记者看,她的脖子两边各有一条十多公分的疤痕。“后来得了一种瘤,这是开刀留下的,都是累的。”她声音颤抖地说,后来丈夫实在看不下去,跑到餐馆给我辞了工。他说:“你不能这么干了,要不会死的!”

吴国贵的脸色看上去不太好,话也一直很少。他说:“我们能开外卖店,全靠运气。”他们在英国银行开了一个账户,老老实实地入账出账。也许银行觉得他们信用不错,2000年时寄来一张贷款通知单,可以贷款3万英镑。虽然11厘的利息有点高,但对他们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他们就这样开了第一家外卖店。

“刚开店的时候,比打工还苦,”吴国贵说,“我们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因为是贷款,每月利息加上保险,赚不赚都要先交银行600英镑。我们两个人一家家发菜单,那时没有车,买的菜多,就把两个大袋子系在一块挎在肩膀上,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从没有在1点以前睡过觉。差不多拼了两年,餐馆才算走上正轨。”3年前,他们又开了第二家外卖店。现在,他们的债都还清了,外卖店也做得顺手了,房子和车也买了,店里还雇了两个帮手。虽然不用像以前那么累,但仍然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年365天只在圣诞节休息一天。

郑小妹说:“现在就是想孩子,因为英国政府一直没批身份,我们苦等十来年了。不能回去看孩子,脑子里都是孩子小时候的印象。有时真想还是回去吧,不做了,但已经拼到这样,总觉得放不下。”

“一上路,就由不得你”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