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运是“拉多少车,算多少钱”,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有少部分企业,不愿意出这部分钱,才可能会出现违法倾倒的情况”。陈锦明说,此次督察组在某厂区外的田间发现了石粉,那家企业是为了省钱,把石粉倒在了自家土地上,“这样也不行,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另一位石材厂老板也向新京报记者透露, 有少数企业为了填补自家土地上的洼地会把石粉倒在地里,这样既省下了买土平整土地的钱,也省下了清运费用。 应付监管,虚假整改 通报中提到,漳浦蔡坑矿区、长桥矿区在督察组进驻后,将大量盆栽苗木简单覆土,甚至直接摆放在场地,搞“盆栽式复绿”。2015年以来,漳浦县长桥镇东方场三层岭采石有限公司长期盗采邻近山体,为了逃避卫星监控,用绿网遮挡开采区域及临时工棚。 一位来蔡坑矿区巡视的乡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乡里让矿主自行进行生态修复,但矿主只是把买来的盆栽直接堆放在了厂区,没有拆掉包裹树苗土球的黑色塑料皮,被督察组批评为“盆栽式复绿”。 现在,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他们已经拆掉了塑料皮。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部分盆栽苗木已经被清理出来,堆放在厂区一处空地上。新栽植物周围随处可见拆下来的黑色封皮。但仍有部分盆栽尚未被挖出。 被点名盗采邻近山体、“用绿网遮挡开采区域”的是长桥镇的东方场三层岭采石有限公司。8月28日,新京报记者前往该矿区,到半山腰处,道路两旁的沟谷里已随处可见矿石开采后留下的碎石。 通报中发布的一张图片显示,在正在开采的山体峭壁一侧,挂着一张绿网,开采设备就在绿网下运行。 新京报记者到现场时,这张绿网已经不复存在。漳浦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表示,被通报后,他们去现场做过调查,发现这张绿网悬挂的时间应该相当久了,“都风化了”。据他了解,绿网并非现任矿主悬挂,应是此前的无证盗采者所为。 事实上,除了应对检查,各个矿区在日常开采时,需要同步对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和上述“开发利用方案”一样,矿主在申请采矿许可证时,需要提交一份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以被环保督察组点名的意发公司为例,根据该公司的“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矿区需要在各采坑周边、坑底采用三角梅与厚荚相思(一种绿化树种)混交,在采场周边各种植660株,坑底各种植3470株;在边坡台阶坡脚与排水沟之间种植2400株爬山虎…… 但是,根据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截至闭矿,蔡坑矿区仅是在生活办公区周边设置排水沟并绿化,在部分场地和堆场“零星进行点缀绿化”,“原方案的相关措施基本未履行到位”。 监管缺位与监管困境 通报显示,漳浦县石材行业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整改要求始终停留在纸面,非法采矿导致的严重生态破坏长期得不到解决。 漳浦县自然资源局自查后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持证矿山中,有11家存在越界开采行为。 漳浦县自然资源局某负责人坦陈,作为监管部门,他们存在监管失职的问题,在日常监管中,责任落实机制尚未形成。 该负责人表示,由于人力有限,此前的国土部门只能将监管任务下放到乡、村一级。但是监管过程中,权责并不明确,任务落实也不到位,乡、村一级的巡查人员在心态上“觉得自己做好做不好都一样”。 另外,基层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在实践中只能做到查看矿厂有没有采矿证,至于有没有越界开采,矿区边界在哪里,他们并无能力判断。 不仅基层巡查人员不知道矿区边界在哪里,一位熟悉矿场运作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有些矿主和矿工可能也不知道矿界在哪儿。”他表示,一个矿点的采矿权往往经过多次转手,矿界早已模糊,矿主有时只能凭直觉组织开采。 “还存在一种情况,”他补充说,有些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只有中间山体在矿界内,两边山体在矿界外的情况,但如果不挖掉两边山体的一些石头,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即使鸡蛋大小的一块石头掉下来,也会出人命。” 当然,也有矿主是有意越界开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开采过程中挖到矿界处时,会觉得矿界外的石头已经尽在眼前,矿主和矿工都会存在“挖得越多,挣得越多”的心态。 各种原因长年累月掺杂在一起,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一座矿山在越界开采过程中,有多少是故意盗采,或是其他原因了。 除了越界开采,非法盗采也长期困扰监管部门。 据上述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去年,漳浦县曾开展过一轮打击非法采矿的行动,关闭取缔了一批非法采矿点,对达到立案条件的责任人进行立案。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此轮整治只起到了“临时效果”,彻底根治面临困难。 “量(指非法采矿点)太大了,”该负责人解释,漳浦的矿山非常分散,矿石多裸露在外,适合露天开采,盗采非常容易。此外,偷采者使用的设备有“小型化、机动化”的特点,“东采一点,西采一点,一被发现就会跑掉,”有人甚至专挑节假日或夜间偷采。 “要与时间赛跑” 被生态环境部通报批评后,漳浦县决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整改。 漳浦县政府网信息显示,8月初,漳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德带队到漳浦开展矿产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场办公。县委书记戴平忠表示,要经过5个月的集中整治,全县实现无非法违法矿山、无违法洗砂场、无盗采河砂、海砂行为、无违法石板材加工厂。 8月19日以后,漳浦县关停了所有矿山,石材加工企业一律断水断电、停产整顿。 “不能一刀都砍死,”漳浦县自然资源局某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除了采矿证到期彻底闭矿的外,其余会视整改情况再决定是否重开。 针对矿山的环境问题,每个矿山,乃至同一矿山上的不同矿点都要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案。以蔡坑矿区为例,修复方案显示,采矿坑需要先回填,再用新土覆盖,种上植物,设置防护栏,开挖截水沟和沉淀池、设置警示牌;采矿过程中形成的“乱掘地”,平整土地后即可通过播撒草籽进行绿化。 修复过程并不容易。在东方岭矿场,一位组织栽树复绿的工头告诉新京报记者,矿区土壤贫瘠,沙化严重,很难找到适合种植植物的土壤,他们需要从外面运土覆盖地表。水也是个难题,“有的山头太高,没水,都得人工挑,挑上去一天浇两三次,难度相当大。” “确实是不好种,”一位在蔡坑矿区监督复绿的乡干部坦言,当下季节并不适合植树,他们只能尽量挑选容易成活的树种,“过一段时间还要抓虫子,要保证成活率,死掉的树要补种上去。” “大部分矿山都没有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给矿山修复带来一定困难。”上述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举例说,矿山本应分台阶开采,但矿主为了增加开采量,一下子沿山劈开,形成悬崖峭壁,给绿化带来极大困扰。 他表示,县里已经请了第三方团队研究如何修复峭壁,“提出的方案是通过栽种爬山虎之类挂蔓植物逐渐覆盖,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为加强此后对矿山开采的监管,县自然资源局委托第三方技术公司对全县矿山按月监测。除此以外,县里正在筹建一支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巡查队伍,落实责任制。 “最后要加大查处力度,通过办案抓人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他看来,如果对非法采矿的打击力度不够,其他工作都将无济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