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蔡坑矿区,矿山被封后,未及卖出的石料。 漳浦县赤岭乡一家停工的石材加工厂。 8月27日,蔡坑矿区,刚栽种不久的树苗。 8月27日,漳浦县某处已经封闭的矿坑。 特04-特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张胜坡 ●被督察组点名批评 ●关停矿山、石材厂 ●验收合格后可恢复生产 自8月中旬以来,福建漳州的南部小城漳浦,刮起了一阵环保旋风。 8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报(下称“通报”)指出,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福建省漳州市督查期间发现,漳浦县石材矿山非法开采问题突出,生态恢复治理严重滞后,区域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通报中提到,漳浦县有14家矿山越界非法开采,有石材公司在赤岭乡蔡坑矿区长期非法开采,造成大面积植被和山体被破坏,下游蔡坑水库沦为“牛奶湖”;有企业用“盆栽式复绿”、“绿网遮挡开采区域”等方式来应付、躲避监管;石材企业污水遍地、在林地农田倾倒石粉等。 提到漳浦县党政机关的主体责任时,这份通报用了“政治站位不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等批评色彩强烈的字眼。 遭到这一措辞严厉的公开点名后,漳浦县反应迅速,关停了县域内所有矿山,石材企业也一律断水断电、停产整顿。 8月26日起,新京报记者在漳浦县多家矿山和石材厂走访看到,矿山正在进行复绿,石材厂有些在紧急整改,有些则空无一人。 雷霆整顿之下,有老板担心,若所有矿山永久关停,近一半原料都依赖本地矿山的石材行业或将面临重创,也有人担心,若停产时间过长,一些企业可能熬不过整顿期。 10月9日,新京报记者从漳浦县自然资源局获悉,截至10月8日,全县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已完成治理总量的76%。石材厂的整改最后期限则设置为11月20日,届时经政府验收合格后,可恢复生产。 秃矿山和“牛奶湖” 漳浦县境内矿石储量丰富,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多种石材。 被通报点名批评的蔡坑矿区是个花岗岩矿,位于距离漳浦县城约28公里的赤岭乡蔡坑村。公开信息显示,自从2004年建矿后,蔡坑矿区的矿权几经转手,2010年前后,意发石材有限公司取得了蔡坑矿区的采矿权。 8月19日的通报中指出,漳浦县意发石材有限公司在赤岭乡蔡坑矿区长期非法开采,造成大面积山体、植被破坏,下游蔡坑水库沦为“牛奶湖”。 8月2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蔡坑矿区看到,只有山顶上尚余少量植被,两侧山体,一边成了光秃秃的岩壁,一边布满碎石,矿坑中布满积水,整片山体像被从中间掏空。矿区内,多处空地上还堆满矿场未及卖出的原石。 蔡坑矿区在申请采矿许可证时提交的“开发利用方案”里曾承诺,矿区在沟谷里会建有废渣土堆放场,在其排泄口修筑拦渣坝及沉淀池、截水沟,以挡住废渣,防止形成泥石流。 然而,被环保督察组点名后,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中则显示,蔡坑矿区并没有设置拦渣坝及沉淀池、截水沟,产生的废渣随意堆放在水库周边,造成水土流失,“下游蔡坑水库淤积及视觉感官污染”——即通报中提及的“牛奶湖”。 新京报记者在蔡坑水库看到,泛白的泥浆色尚未消失。一位水库管理员告诉记者,治理水库需要清理掉造成水库浑浊的石渣、淤泥。经过治理,湖水一度已经恢复原状,但是由于台风刚过,雨水又把一些矿山废渣冲进了水库,造成现在湖水又很浑浊。 蔡坑水库曾是附近居民的灌溉水源。附近前园村多位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已经很久不再用水库的水浇灌农田。一位村民表示,采矿还破坏了村里之前的引水渠,村里大概有100亩左右的土地无法灌溉。 村民获取饮用水也因采矿变得困难。据村民介绍,受采矿影响,饮用水水质开始变得浑浊,成了乳白色,他们不敢再用。乡里去年曾为他们接通了另一条管道,但是不久也被采矿者挖断。现在,他们的饮用水来自乡政府出资打造的水井。 采矿噪声和粉尘也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位沿街居住的村民抱怨,矿山日夜不停的开采让他们很难休息;平时,来往矿车在村里经过都不会减速,大家担心常年的扬尘已经对健康造成危害。 固废违规处理,污染农地 采矿业的下游产业是石材加工业。漳浦县石材行业协会会长陈锦明告诉记者,漳浦县石材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目前全县有105家石材企业,分布在6个集中区。 通报中称,此次督查发现,多家石材加工厂存在废水直接外排、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生产过程中石粉违法倾倒在周边农田和树林间等问题。 7月下旬,陈锦明陪同环保督察组走访了位于赤湖镇洋坪岭村的一个石材加工集中区,里面共有50家石材加工企业。 “集中区粉尘满天都有,有个别企业把石粉倒在树林间。”对于督察组当时看到的问题,陈锦明记忆犹新。 7月25日,环保督察组去了陈荣民的石材加工厂,通报中那张被描述为“石材加工企业厂区污水四溢”的照片便来自于他的企业。 陈荣民向新京报记者解释,厂区当天布满污水,是由于此前几天连续降雨,蓄水池爆满,存水溢出,“这的确是我的疏忽。” 洋坪岭村一位魏姓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2013年至2015年,村后山的一家石材厂曾随意倾倒石粉,每逢下雨,积水池的污水就会裹着石粉流进他家的花木园,30多棵林木不堪侵蚀而枯死。此外,有五户村民的饮用井水也因此变得浑浊。 他曾联合这五位村民向原漳浦县环保局及漳州市环保局举报该家企业。该企业赔偿了他3500块钱,并答应为其余五户村民从其他水井抽调干净的饮用水。 这位村民表示,他后来在土地上铺了一层新土,这才能栽种新树。 该村一位村干部表示,村里目前大概有十几户村民的土地曾被石材厂的污水污染过,多是以协商赔偿了结。 除了污水,石材厂产生的污染物还包括石材加工后的边角料和沉淀池底泥。 陈荣民表示,自从2011年漳浦县成立石材行业协会以后,工业集中区的石材企业就开始集中把废渣、淤泥运到填埋场,按清运数量支付相应费用。他本人的石材厂清运一车废渣的费用是230元,一年的费用约是2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