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福建的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同志親自抓起、親自推動的”(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30
摘要: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動因,就是“形勢所迫”。當時,福建在林業方面有五個困難:一是造林難。群眾有句順口溜:“年年造林初二三,造在家的后門山,年復一年還是一片光頭山。”二是防火難。群眾不但不擔心森林火災

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動因,就是“形勢所迫”。當時,福建在林業方面有五個困難:一是造林難。群眾有句順口溜:“年年造林初二三,造在家的后門山,年復一年還是一片光頭山。”二是防火難。群眾不但不擔心森林火災,反而還盼著等火災后上山砍燒火柴,通常就是“干部打火,群眾觀火,領導惱火”。有一位鎮黨委書記對我說,山林著火了,干部火急火燎趕過去,群眾在旁邊看著,沒有一個幫忙救火的,還說風涼話:“你們怎麼來得這麼慢!”每場森林火災,部隊上去了,干部上去了,群眾卻袖手觀火,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情景啊!三是亂砍濫伐嚴重。當時全省規模不等的亂砍濫伐事件,一年高達萬起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年採伐量超過生長量的現象。四是技術推廣難。幾十年來,我們林業科技部門投入大量資金,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農民沒有造林積極性,即使有了技術,也難以推廣。五是干群關系處理難。農民常說:“集體林干部林,群眾收入等於零。”這句話並不夸張,事實也確實如此。哪怕是重點林區的村,農民從林業得到的收入也微不足道。所以,農民稱“村裡面的林業收入是補不完的干部補貼,是花不完的干部接待,是辦不完的‘公益’事業”。一個時期以來,涉林腐敗案件頻發,干群矛盾加深。正像習近平同志預判的那樣,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矛盾總有一天會大爆發。

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二個動因是“百姓的期盼”。福建的地理特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來,福建人靠山吃山,有山有林的地方自古都很富庶,山林也被譽為“綠色的金庫”。但新中國成立后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很多地方反而變成了“靠山不能吃山”,端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這讓老百姓怎麼辦呢?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改,福建人盼著“分山到戶”,卻沒有盼到。當時土改主要是改田,改山卻改不下去。“文化大革命”之后,林業實行“四固定”,其中之一是固定了集體林,所以老百姓盼著分山,也沒盼到。到了80年代,林業“三定”劃定自留山、確定責任山,但是也沒有搞徹底,那時候很多人有山無証或者有証無山。后來,兩山並一山,逐漸演變成了“干部林”,使群眾又一次失望。老百姓說:“千年鐵樹開了花,田地回了家(指80年代家庭承包分田到戶),何時鐵樹又開花,林地回到家。”可見,老百姓是多麼急切地盼望林權制度改革。

以上這兩點,我理解,就是習近平同志推行林權制度改革兩個最重要的動因。

採訪組:當時搞林權制度改革是有政治風險的。請您講一講,為什麼習近平同志有魄力進行改革探索呢?

黃建興:習近平同志有這個膽量,首先來自他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來自他對土地政治屬性的深刻理解,來自他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歷史擔當。土地,是政治問題,也是民心問題。

之前分山到戶造成亂砍濫伐,現在搞分山到戶有沒有風險?林改之初,習近平同志反復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改革20年了,黨的農村政策一直穩定向好,這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農村干部素質提高了,經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些都是規避風險的重要社會因素。隻要政策制定得好,方法對頭,就是有風險也是可控的。所以,習近平同志對推進這項改革是胸有成竹的。

1998年4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從福州到龍岩調研的路上,跟我們暢談土地關乎民心這個話題。他說,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改朝換代都因土地問題而起,自古以來始終演繹著土地兼並和抑制兼並的歷史發展過程。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中國共產黨靠著“打土豪分田地”凝聚了億萬民心,所以共產黨奪取政權靠的是土地政策和百姓支持。他還說,領導干部必須有愛民之心,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老百姓的期盼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老百姓的呼聲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的神聖職責。我們一旦對人民承諾了任何事情,就必須兌現。該做的事情不做,就違背了我們黨的宗旨。

當時,我們也為習近平同志捏一把汗,分山到戶是敏感的政治問題,作為年輕的省級領導,敢冒這個風險,隻能說完全是出於“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政治使命和情懷。十幾年過去了,回想習近平同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敢於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沒有解決的林地使用制度這個難題,足見他的膽略氣魄和政治智慧。

採訪組:請您具體講講,福建林改最初是如何搞的試點?

黃建興:從全國來說,林權制度改革當時還沒有先例。習近平同志給我們提的要求是既要慎之又慎,又要積極推進。經過再三考慮,我們選在武平做試點。武平縣位於龍岩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最南端。在林改上先行一步,武平試點得到三條基本經驗。

首先,要解決“山要怎麼分”“山要由誰分”。當時,既沒有紅頭文件,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大家在摸索中進行改革,各種爭論都很激烈。一部分人主張家庭承包,要均山到戶,體現公平優先。另一部分人主張大戶承包,理由是山林跟田地的情況很不一樣,山林的生產周期長、投入大、效益低,隻有大戶承包才能經營好,體現效益優先,採用競標辦法把山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在這關鍵時刻,2002年6月21日,時任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武平調研林改,十分有針對性地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到山上。他所說的意思就是,農田承包必須堅持家庭承包制度,山地承包也要堅持家庭承包制度。家庭承包是我國在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黨在農村工作的政治基石。林改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習近平同志一錘定音地確定了林改的正確方向。

其次,武平破天荒地提出林木林地產權制度改革,這與幾十年來多次的林業改革最大的差別,就是觸及了產權。習近平同志說,多少次的改革為什麼成效不大,因為都隻在管護責任制上兜圈子,沒有觸及產權,就不會觸動林農的心。在他的指導下,林業廳2002年8月邀請國家林業局法規司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省委政研室、省人大法制委、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領導和專家就林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形成了“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的新一輪林業經營體制改革創新模式。后來,這個創新模式被推廣到全省,還被吸收到了黨中央、國務院文件中。福建林改為全國林改樹立了標杆。 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健全機制對林改的極端重要性。他說,林改是很難的問題,而且是老大難問題,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來就不難,所以一定要加強黨的領導,由書記親自抓。根據習近平同志的指示,武平提出了“縣直接領導、鄉鎮負責組織、村具體實施、部門積極配合”的林改機制,后來被中央林改文件吸收。武平縣還建立了三級書記抓林改的格局。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