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興:習近平同志任專職省委副書記時,主管農業農村和統戰雙擁等幾塊工作,我在省委辦公廳為他服務。那個時候,他對生態省建設就有很多思考,曾說過:“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1998年11月,習近平同志帶我們到武夷山市調研生態保護,在車上利用空隙時間給我們上生態課。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是美國夏威夷島當地政府想利用優越自然環境發展農牧漁業來繁榮經濟,當地議員和專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要利用這個自然優勢,把生態環境文章做足才是真正出路。最終,政府採納了這個意見,退耕退漁去牧,由此才使夏威夷島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習近平同志說,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武夷山應該把自然生態保護好,這是關系武夷山前途命運的大問題。當年,生態建設還是一個新名詞,但在習近平同志的頭腦中,生態理念已經根深蒂固,而且愈加強烈。 1999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帶我們到平潭考察沿海防護林。當走到蘆洋鄉洋中村時,知識淵博的習近平同志跟我們講起乾隆十四年當地發生的“一夜沙埋十八村”史實,當時全村無人幸免於難,隻逃出一隻小豬。隨行同志聽了之后,都笑了出來。他立刻嚴肅批評說:“你們還笑得出來,這是慘痛的歷史教訓,我們應該在這裡建立一個生態環保的反面教育基地,讓子孫后代都明白生態保護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后來,我到省林業廳工作,根據他的指示精神,在當地建立了十八村森林公園。 2001年,擔任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著手抓生態文明建設,親自擔任福建省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規劃。2002年,習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目標。同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福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之一。從此,福建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護工程。此后,福建作為樣板,帶動了全國十幾個生態省的建設。 習近平同志一貫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講一件至今記憶猶新的往事。2002年6月21日,習近平同志帶著我們從福州前往武平縣調研。車過閩侯縣祥謙鎮五虎山下時,我向他介紹了五虎山的神奇之處,其山頂平如桌面,五個山頂就是五個桌面,無論是山體面貌還是生態環境,都堪與隻有一個平台的世界名山南非開普敦的“桌山”媲美。習近平同志非常感興趣,立即交代司機慢慢開,邊看邊感嘆:“這五個山頭虎虎生威,真是神奇之山,離市區又這麼近,以后將是福州百姓的好去處。”他還說:“我在福州工作時,請新加坡專家參與制定福州市總體規劃,以八一七路為中軸線,延伸到這裡,應該是福州南向最大的案山。”他對我說:“這是自然形成的東西,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你們林業廳應把這一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好,決不能被破壞掉,否則大自然不會答應,人民也不會答應。”根據習近平同志的囑咐,我出差回來后立即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証和規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虎山2004年就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之后又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方圓4萬多畝的生態風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福州市民走進森林、親近自然、接受生態教育的重要基地。如果沒有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高瞻遠矚,以五虎山的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不知道有多少人盯著要大興土木搞大建設,估計早已面目全非,至今想起來還后怕。前不久,閩侯縣學習借鑒尼泊爾的經驗,決定在五虎山啟動實施“國際百裡徒步線路建設計劃”,保護發展五虎山迎來更大機遇,將為福州和全國人民生態體驗、休閑度假和環境教育提供廣闊空間。 2002年6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視察特大洪災災后恢復情況時指出:“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無法估量。” 在“生態福建”戰略構想基礎上,福建創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特別是2014年,福建有34個縣(市)不再把GDP納入考核范圍,而是把林業的“雙增”目標納入年度考核,將森林覆蓋率作為重要指標,這在全國還是首創。同時,福建還建立了森林資源保護問責機制,對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 在生態省建設中,福建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區、沿海防護林、重要濕地等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同時也加大了林業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的建設力度。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征森林資源補償費,並且逐步完善了森林生態的補償機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態福建”戰略構想,和他2005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一致的。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起步早,而且力度很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都與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時的生態理念一脈相承。 採訪組:福建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同志親自抓起、親自主導的。當年,他是怎麼提出這項制度改革的? 黃建興: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同志最早提出來的。他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時,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1996年5月26日,習近平同志到沙縣調研奔小康和農業農村工作時指出:“要考慮林業產業化問題,既然沙縣是林業大縣,除了要一個林業生態效益外,還應該要林業的經濟效益,真正把林業當成產業來辦。我省是全國的林業大省,林業也是我省的支柱,這個文章大家要共同來做好。”這個提法與當前習近平同志為福建提出來的“生態美、百姓富”的要求是一致的。 他曾對我說:“福建林業曾經輝煌過,隨著形勢的變化,各種矛盾的積累越來越多。如果不改革,總有一天矛盾會大爆發,必須首先在林業經營體制上動手術。我們干林業,不能隻見林不見人,林是人造出來的,首先要研究造林的人對林子的利益關聯度和關注程度,千方百計調動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這是林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我2002年5月任省林業廳廳長,他專門找我到辦公室深談了一次,談話的主題就是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他說:“集體林本身就是村民集體共有的,應該還山於民、還權於民、還利於民。能不能把林地當成農田一樣家庭承包到農戶去?”我當場表示:“這個想法很好,我上任后的這段時間,主要花時間找省、市、縣三級林業干部了解情況,征求意見,他們的共同意見,就是林業要發展必須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武平縣委縣政府今年4月已經出台了關於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文件。” 習近平同志說:“好,我們近期抽時間到武平調研一下,先搞試點。”他還提醒我:“此事要慎重,因為80年代林業‘三定’時,有些地方出現了亂砍濫伐的局面,所以中央暫停分山到戶。到現在,能不能分山到戶,中央還沒有明確的態度。我們隻干不說,試完再說。”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為什麼要在福建大力推動林權制度改革?有哪些重要的動因? 黃建興:習近平同志分管農村農業工作時,經常深入山區林區調研,十分了解福建林業面臨的困難和群眾的期盼,這促使他下決心推動林權制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