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制度创新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保税维修、再制造的产业链开始成长。截至2019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落户60多个航空、船舶制造维修及培训机构等项目。二是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内涵。通过人、财、物和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促进了产业延伸和行业分工细化。三是增强了企业活力。以天津市一家公司为例,其依托船舶“委外加工”保税维修创新模式,2020年预计可承修船舶100余艘。四是完善了维修过程产生固态废物处置预案。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探索开展境外飞机保税拆解和医学影像设备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推动保税维修再制造新业态向更多行业和更深层次发展。谢谢!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在唐司长刚刚的介绍中,我们注意到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请问相关平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对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发挥了哪些作用? 【钟木达】 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培育发展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跨境电商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功能性平台,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8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就印发了《重点平台建设方案》,省级层面选定16个功能性平台重点培育,三个片区也立足实际,选择一批平台重点扶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力推动平台招商引资,促进平台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制度创新破解平台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同时,又以平台建设促进制度创新系统集成。 福建自贸试验区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挂牌五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引进企业9.4万户,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6.1倍;注册资本金2.1万亿元,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9.3倍;自贸试验区税收年均增长45.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8%,发展速度在全国、全省都是比较快的。疫情发生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17.9%;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16.3%,中欧(厦门)班列发运班次增长153%。特别是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平台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共签约项目112项,总投资950亿元,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下一步,福建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形成更大的发展新动能,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高峰】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回应最后一个问题。 【CNBC记者】 自贸试验区对外企在华发展有何具体新的支持方式?这些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会比较重视哪一些行业? 【唐文弘】 我想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在设立伊始,就立足于各自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对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描绘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发展蓝图。 18个自贸试验区虽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总体上看,各自贸试验区的目标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创新成果丰富,对周边辐射带动效果明显。刚刚我和3个自贸办的同事已经介绍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部分重点产业,在此我举几个其他例子。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着力促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金融、服务及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发展;浙江自贸试验区特别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湖北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集群;海南自贸试验区确立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云南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河北自贸试验区发展大数据交易、数据中心和数字内容等高端数字化贸易业态。各自贸试验区将会持续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整合完善重点发展行业的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实际上,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均已明确了各个片区的主导产业。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将专门梳理出各自贸试验区片区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布在商务部自贸区港司的网站上供大家查询。欢迎媒体朋友广为宣传,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的信息。我们期待更多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期待更多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参与制度创新并发展壮大,商务部将一如既往提供各项支持和服务。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自贸试验区对外企在华发展的支持方式。 一直以来,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高地,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平台。今年一季度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28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3.4%。当前影响世界经济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自贸试验区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地走在扩大对外开放最前列,为外企在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造更加开放透明的准入环境。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度一直属于全国最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条缩短到2019年版的37条,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已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将进一步压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开放、透明的准入环境。 二是打造更加亲商护商的经营环境。各自贸试验区聚焦市场主体关注,着力解决企业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比如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对特斯拉项目进行“贴身”服务,从工厂开工建设到交付第一辆汽车只用了1年时间。广东自贸试验区在疫情期间选派百名骨干作为“网格员”和“企业联络员”进驻企业同工同产,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积极推动成立国际仲裁院,与香港专业机构共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四川自贸试验区推出了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提升了法治化水平。 三是打造更加积极精准的政策环境。疫情期间,各自贸试验区一方面加快兑现国家及省市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一方面及时研究推出多项稳外资政策举措。比如说,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专门出台开设入境全封闭通道、入境信息预申报等8项措施。对重点外资项目,优先纳入“标准地”项目库,争取专项用地指标。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出台16条政策措施,从延期申报纳税、加强通关便利化协调、落实出口信保政策等方面支持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此外,各自贸试验区加快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全面取消商务部门对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事项的审批备案,高质量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在投资促进和投资保护方面持续发力,树立政府职能转变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