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是福建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沿海近台优势,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探索新模式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福建自贸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两岸产业、贸易、金融、人员往来等方面实施更开放、更便利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深化产业融合。引进大陆首家台资独资食用油脂加工企业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积极推动两岸电子信息、光学仪器、精密机械等产业联动发展。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520家,占全省同期40.9%,成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 二是创新通关模式。设立全国唯一的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与台湾地区“关贸网”双向数据互通和实时传输。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小家电、白酒、服装等商品,率先采信台湾地区第三方机构检验检测和认证结果。对台湾地区水果实施“先放行后报关,先上架后抽检”,实现“台湾地区上午采摘,大陆下午上架”。台湾地区进大陆的90%水果、50%食品经福建口岸入境。福建已经成为台湾地区商品输大陆最便捷的通道。 三是加强金融合作。设立大陆首家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有23家台资金融机构落户福建,居全国第2位。23家台湾地区银行机构在厦门开立41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1300多亿元。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提款金额占大陆试点业务总量的90%。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让资金结汇更便捷,外债借用更多元。 四是促进创新创业。率先落实同等待遇,便利台胞往来。实施卡式台胞证“零距离”办理等政策,台胞“足不出岛”即可办证,卡式台胞证办理量占全国总量七成。全国首推台胞“麒麟卡”及“金融信用证书”,提供贷款、担保、授信等金融服务。直接采认台湾居民20个工种职业资格、52项台湾地区职称,已有300多位台籍建筑师、医师、教师、导游持台湾地区相关证书在自贸试验区备案执业。设立13个台湾青年“三创”基地,吸引台企600多家、台胞2500人入驻,培训台湾青年3万多人,深受广大台企台胞好评。 下一步,福建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进两岸应通尽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以来疫情对全国外贸进出口影响很大,能否请广东自贸试验区介绍一季度的外贸进出口情况,广东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新业态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特点? 【郑建荣】 五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铁互联互通,建设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国际航运贸易枢纽。至2019年,开通250条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700万标箱,占全省1/3。今年1-3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外贸进出口826.94亿元,增长33.94%。 一是不断完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网络,形成连通大湾区辐射泛珠三角的大通关体系。南沙港区三期码头拥有16个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深水泊位,在10个内陆省份建立36个“无水港”,集疏运体系日趋完善。广州地铁18号线已开工建设,南沙港铁路明年将完工,深中通道、前海妈湾跨海通道建成后,前海至南沙仅需十几分钟,推动澳门轻轨延伸至横琴,初步形成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对接港澳的高速交通网络。建设“离港空运服务中心”,实现自贸试验区往返香港、广州、深圳三大机场六个流向的货物流通。开启南沙港与德国汉堡港间安全智能贸易航线,启动“陆铁联运”对接“中欧班列”,形成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 二是聚焦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优服务,建立以智能化通关为支撑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起源于广东自贸试验区,为制定全国版打下良好基础。融合“互联网+”与海关监管流程,建设“线上海关”,实现324项海关事项线上办理。建立“提前申报、随机布控、货到验放”等快速验放机制,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缩短49.53%、83.52%。率先将检验检疫作业纳入口岸查验配套服务费改革范围,企业合规成本持续下降。实施“多证合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从86种压缩到46种,申报无纸化率超过99%。 三是推动贸易监管模式从“大进大出”向“自由贸易”转型,提升贸易门户枢纽功能。以跨国企业“买全球、卖全球”一体化运营需求为导向,集成“先入区后报关”“两步申报、两段准入”“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便利化措施,设立集聚全品类货物、拓展全贸易方式、辐射全球的“多国集拼中心”和“国际分拨中心”。创建“全球报关服务系统”,建立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货物清关、报关同步进行的全球贸易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创建全球质量溯源体系,构建进出口商品从生产、贸易、流通直至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推出“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保税+实体新零售”“海关异地委托监管”等创新举措,有效激发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汽车平行进口、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发展。谢谢! 【经济参考报记者】 去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保税维修、再制造制度创新方面持续发力,请介绍相关举措和成效。 【张忠东】 近年来,天津先进制造业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一直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探索的重点领域,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主要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是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实施办法》,将业务范围拓展至高技术、高附加值并符合环保要求的航空、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领域。 第二步是出台《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两个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在简化通关模式、优化管理流程、解决企业实际痛点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天津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涉及监管模式创新、扩大维修范围、建设交易流转平台等创新方向,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受益面,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在解决企业和产业痛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飞机保税状态购入部件及耗材等9种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创新模式,经专业机构评估,具备可复制推广价值。这些有效的做法,解决了涵盖飞机维修、“客改货”、部件延伸维修、适航性检测、信用评定和保税仓储等十方面的创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