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水退去,你就知道谁在裸泳。” 或许谁也没想到,裸泳的居然是在亚洲油气市场呼风唤雨、称霸一方长达几十年的新加坡“油王”林恩强。 直到2019年,各大搜索引擎上随便一搜,都能跳出来铺天盖地的有关林恩强传奇人生的清一色正面报道。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外号:OK林。坊间传言,只有他点头同意,你才能在新加坡买到油。更有文章将他捧为福建民营油帮“教父“。 他的名字常年稳坐各大富豪榜,去年还以15亿美元的身家高居《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第18位。 林恩强极少接受采访,他一手创办的兴隆贸易(Hin Leong Trading)也不上市,财务状况外人无从知晓,兴隆也因此被称为亚洲最神秘的贸易商。江湖上流传的只有OK林小说一般从一人一车的“油耗子“摇身变为亚洲燃油大亨的发家故事。 然而,今年春季油价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狂泻而下之后,关于林恩强和他的兴隆贸易的财务困境突然浮出水面,并在极短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被媒体曝出连环丑闻,似乎是深陷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油价暴跌导致兴隆存货严重贬值,各家银行要求对质押品追加高额保证金;公司急于缴纳保证金以开立信用证,导致现金枯竭,于是偷偷抛售用于质押的存货;库存大量消失导致提单无法提货,客户集体追讨货物;银行闻风而动,清查质押物、停开信用证…… 此外,兴隆还被曝蓄意隐瞒高达8亿美元的期货亏损。目前,两大家族企业均已申请破产保护。林恩强退出管理职位,由第三方企业接手运营;50岁的儿子将所有违规责任推卸给现年77岁的“油王”父亲…… 起朱楼 江湖上流传了很多年的“油王”人生传奇从未被任何人证实。在这些故事里,林恩强也是一位从灰色交易中发家、自乱世中崛起的典型草莽富豪。他的人生轨迹与新加坡力争独立建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同很多中国顶级富豪一样,林恩强文化程度不高。1943年,他出生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12岁那年随其母迁居新加坡,投奔在那里做小买卖的父亲。读完中学二年级他就辍学了,先是当学徒修理机器,后来跟着父亲跑船卖鱼。 虽然卖鱼与卖原油不搭界,但渔船却需要烧燃料油。林恩强负责船上机器的维修工作,经常接触船用润滑油、柴油等油品。 在1965年实现独立之前,上世纪50、60年代的新加坡长时间处于政治动荡、经济一团糟且严重种族暴乱频发的混乱状态。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新加坡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转口贸易相对不错,很多大大小小的油轮从这里经过。 在那个年代,华人处处受排挤,甚至有保命之忧。有些人就趁着夜黑风高,驾着渔船在海上盗油,再上岸找买家卖油,因此被称为“油耗子”。 林恩强在随父出海打渔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油耗子”盗油的过程,很快,他也加入了“油耗子”大军。夜晚,他带着简陋的油桶出海,黎明之前再将盛满原油的煤油桶带到附近的地下炼厂换钱。 传说中的林恩强比其他“油耗子”胆子更大,更吃苦耐劳。别人一夜跑一趟,他敢跑两趟。 除了无敌勤奋之外,江湖还传言,林恩强的生存技巧超越同龄人。他有胆量,重义气,懂进退,所以很快在地下石油圈中打出了名气。 两年以后,20岁的林恩强实现了第一个人生飞跃,从“油耗子”变成了 “油贩子”,洗白了自己。他成立了兴隆贸易,一个人开着油车往返于各大电厂、建筑工地、伐木场、种植园、矿场等地给客户送油,开始了“一人一车”的江湖传说。 那一年是1963年,李光耀担任新加坡首任总理才四年时间。当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又过了两年才终于独立建国。 林恩强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招兵买马,购买更多油槽车扩大业务,并开始推销自己的油品。到了1968年,兴隆购入一艘载重100吨的油轮——海狮号(下图),开始涉足区域化供油及航运业务。这是林恩强真正走向财富之旅的第一个转折点。 自此,兴隆开始为新加坡过往船只提供船舶加油服务,也逐渐走上了国际能源舞台。 进入70年代,林恩强杀入国际石油贸易和航运业务,开始陆续购入“海洋木星号”等大型油轮。并将油轮租赁给大型石油企业,同时也往返于中国和新加坡之间运输石油产品。1978年,林恩强正式成立了远洋油轮公司(Ocean Tankers)。 1985年,新加坡开放海上燃油供应市场,允许本地商人自邻国输入油品供应给过往船只。远洋油轮抓住时机开始发展船队,当年就订购了第一艘海洋公主号油轮,公司甚至亲自参与设计船只的规格。 80年代末期,兴隆成为新加坡仅有的两家持有“核准石油贸易商资格”的本土公司。从此兴隆开始进口原油并在新加坡加工,包括从当时还是原油出口国的中国进口石油,精炼之后再把成品油卖给中国客户。 从90年代起,林恩强开始涉足经营海上油品仓储业务,为驳船在公海进行燃油补给。慢慢地,远洋油轮公司逐步成为当时新加坡最大的私营油船企业,仅次于新加坡政府经营的海皇油轮公司。 1998年,他们订购了一艘价值1.2亿美元的"Ellen Masek"号油轮,一次性购入46万吨柴油。自此,林恩强一战成名,坐上了新加坡柴油贸易市场的霸主之位,他的人生再次实现飞跃,从“油贩子”升级为“油王”。 短短数十年,兴隆成了亚洲最大的船用燃料供应商之一,旗下资产包括油轮租赁、石油和成品油贸易、码头港口、商业储油设施、燃油供应、润滑油制造等业务,建立起了新加坡少见的从仓储、船队到海上加油的“一条龙”服务。 兴隆在鼎盛时期每年经手的石油总值达140亿美元,与跨国巨头英国BP及壳牌在亚洲的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在石油航运领域,远洋油轮在世界油轮船东中排名第16,拥有130艘船舶,包括14艘VLCC(超大油轮),总载重超过800万吨,高峰时期船舶总量超过180艘。 在港口和油品仓储领域,林恩强家族持有位于新加坡裕廊岛的环宇仓储(Universal Terminal)41%的股权。这一商业仓储设施的库容总量高达233万立方米,是新加坡最大的独立成品油仓储码头,也是世界级独立仓储码头之一。 兴隆贸易公司还在福建湄州湾港建有储油设备,初期容量就高达1000万桶,当年还计划大幅扩张至4100万桶。 宴宾客 真正让林恩强在亚洲能源业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他的影响力。 在新加坡,林恩强和兴隆的一举一动都对燃料油市场有着无法忽视的左右能力;在中国,林恩强被捧为福建油帮“教父”,他提携并带出了多位福建籍民营成品油大佬。 兴隆是新加坡燃料油市场最大的几个坐市商之一,以他们的资金和运输实力,足以买入最近几个月市场上的全部燃料油,以此影响价格。 有人这么说过OK林和他的兴隆贸易: 在某段时间,所有人都会等着看他在交易平台上做什么头寸,以确定自己的押注。问问新加坡的交易员就知道了,他就是这么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