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奇台县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记者看到面粉、手工挂面、枸杞、海棠果干、山花蜂蜜、古城酒等奇台特色食品和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是‘奇台礼物’品牌产品的一个集中形象展示,我们在线上还入驻了多个知名电商渠道,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边看边买。”吴思斌说。 品牌效应给力,“线上线下”联动,福建援疆干部们带动奇台县域企业完成线上销售1000万元以上、线下销售3000万元以上。2018年“年货节”4天的时间,旗舰店完成销售5000余单,销售总额23万元,占领全疆面粉月销排行首位。这让奇台面粉企业看到了希望,全县75%以上的企业正在积极应用和参与电子商务。援疆干部们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村民参加电商人才培训,加入农村电商队伍,建设村镇级电商服务点。 名气大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就多了。如今,很多村民把福建援疆干部奉为“财神”,吴思斌也被笑称为“面粉书记”。 (三) 援疆闽师演绎桃李情 “白笔在手,黑板于后,三尺讲台足够。也清愁,亲儿尚幼,眼见日日消瘦,心弦似紧扣。又见校友,因是夫子援疆由。” 这首诗词,出自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学生。今年教师节,看到这首专门写给他的词,援疆干部、厦门市禾山中学教师胡先锋眼眶湿了。 2018年,福建省增派教育部计划165名教师前往新疆支援,胡先锋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他第二次赴边疆支教。 在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胡先锋任教两个高中班级的语文老师。教少数民族学生文言文,难度不小。 “他们中有的初中是‘民语班’,没有学过汉语。好在,他们对文言文有很强的兴趣。”胡先锋表示,“我鼓励他们课外在周记中畅所欲言,不限定题材,不限定内容,不限定字数,尽最大可能让他们动起笔来。” 与胡先锋一起在该校支教的还有厦门的5名教师。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接过“厦门理科实验班”的接力棒。2015年8月,第六批厦门援疆干部执教该校“厦门班”。2017年,新一批厦门援疆教师从他们手中接过教鞭,带来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厦门班”的孩子们冲刺2018年高考。 那一年,“厦门理科实验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班42人有39人上了本科线,上线率93%,高考总分平均高出其他平行班21.8分。”厦门赴吉木萨尔县援疆支教队队长高剑华介绍。 组团式的教育援疆模式,做法创新,成效明显,得到当地认可。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史光清告诉记者:“在开设实验班以前,我们县高中生源数量存在逐年下降的情况,现在,实验班正在逐渐发挥出示范辐射效应,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留在吉木萨尔就学,今年8月,第二期厦门理科实验班也开班了,班级学生人数较首期有所增加。” 援疆前的林军,任福州屏东中学副校长。从一个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到一所学生成绩弱、家庭辅导弱的少数民族学校昌吉三中,林军与3名同事一起,思考着如何为昌吉的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用了一年半,他与学校的福建援疆团队一起,“引进一个理念,带出一支队伍”,深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建设、科研教学、校园宣传、德育发展等工作中。昌吉三中的孩子们,因此有了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教育援疆,责任重大。在昌吉,不仅有165名福建援疆教师的倾力奉献,福建援疆还组织116名专家学者来昌吉州开展培训工作,全州受训教师达1590名。昌吉州的370名中学骨干教师和100名中学校长书记还赴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教育学院培训。 “先生可曾认得学生否?先生二来西域,身体可好?自当日一别,还不曾见得先生尊容。学生思量先生多时矣。先生之教诲,至今记忆犹新……”胡先锋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这名哈萨克学生写给他的短信。每每打开,他都会想起那群可爱的学生,那份深厚的师生情。 “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绿洲,看到了诗情画意,看到了希望。”他说。 (四) 医者仁心搭起生命桥 11月22日上午,援疆专家、昌吉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枫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查房工作。 虽归期将至,但王枫却越来越忙了。由他领衔成立的心胸外科科室揭牌不到2个月,手术量激增。原先,昌吉州每年只有10余台心胸外科手术,现在,数字变成了200多。 这是昌吉州第一个心胸外科科室。2018年8月,在福建肿瘤医院任职的王枫被选拔为援疆专家,踏上了医疗援疆之路。他与7名援疆专家一起,为昌吉州人民医院带来了来自福建的新技术、新项目。心胸外科,就是成果之一。“有了它,昌吉百姓足不出州,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王枫说。 80多岁的陈老伯曾患有食管癌,不能进食,痛苦不已。王枫与援疆专家徐国兵采用微创介入技术——“食道支架植入术”,让陈老伯实现了正常进食的心愿;50多岁的张女士患有肺癌,王枫、徐国兵实施的胸腔镜微创精准肺段切除术,最大可能保留了肺部正常功能…… “不但手术做得好,还一心想着如何把科室做大做强,服务更多患者,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这是许多当地医生对福建援疆医疗队的共同评价。 医疗援疆,一直是福建民生援疆的重中之重。2018年,福建在昌吉州启动“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20名援疆专家在昌吉州中医医院、吉木萨尔县中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其他专家结合实际需求,按2~3人的小团队被分配在全州各县市,采取“师带徒”模式,将先进理念和医疗技术倾囊相授,提升昌吉州医疗卫生水平。 在昌吉市人民医院,援疆儿科专家蔡丽如建立“泉昌儿童保健中心”,结束了矮小症、自闭症等病症的患儿辗转外地求医的历史; 在昌吉州中医医院,福建多家省属医院的医疗专家,帮助医院建设“脑卒中中心”,大大缩短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 “医疗援助过去是‘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现在是‘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这能让需要扶持提升的科室真正做大做强,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援疆干部,昌吉州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宪说。 医者的仁心,也在援疆工作中彰显。在呼图壁县中医医院,福建医疗专家们为贫困农牧民家庭因病致残儿童建了一个“爱心病房”,让这些孩子看病不再难;闽昌情“复明工程”,让数百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一双起死回生手,一颗安民济世心。”三年中,福建援疆专家门诊接诊的患者中,95%以上经治疗疾患得以根治;三年中,他们的足迹踏遍昌吉州的山山水水,送医送药到牧场、田间、农舍,并捐赠价值数百万元的药品;三年中,他们将福建各学科、各医疗领域的医疗技术带到受援地,创造了不少的临床奇迹。(阮锡桂 游笑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