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事业更有温度。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多措并举,推动了我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榜单上,我市高居全国第13位、全省第一位。近年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募集慈善资金5.32亿元,发放资金3.387亿元。同时,市福彩中心在发展福利彩票事业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发行福利彩票7.57亿元,筹集公益金2.14亿元,为资助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立足职能、改革创新,在脱贫攻坚行动中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确保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沂蒙惠民殡葬 切实办好群众的“身后事” 殡葬改革是一件为民爱民的民生实事。在这一方面,我市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力打造的“沂蒙惠民殡葬”服务品牌,成为了全国殡葬改革的典范。 早在2017年5月,我市就在沂水试点了惠民殡葬改革。当年8月1日,全市范围内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骨灰盒及公益性公墓安葬等6项殡葬服务费用,并首次将公益性公墓免费安葬纳入惠民殡葬范围,引起全国反响。在此基础上,临沂各县区对抬尸、消毒、遗物焚烧、装尸袋、防尘垫等服务项目也全部予以免除。前不久,全省殡葬改革推进会议在我市召开,对“殡葬改革沂水经验、临沂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纵观这场由市民政局牵头的沂蒙惠民殡葬改革,有几大突出亮点—— 改革推进快、成效实。这场惠及千万沂蒙人民的殡葬改革从2017年5月沂水试点工作开始,至今也不过两年有余的时间,但已在全市全面覆盖、全面开花、全面结果,殡葬新风轻抚沂蒙。数据显示:惠民殡葬改革累计为全市群众节省丧葬费用20多亿元,节约土地近4000亩。 改革力度大、举措新。我市将殡葬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将惠民殡葬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起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817处、墓穴59.3万个。 改革顺民心、得民意。我市殡葬改革赢得了1100万沂蒙人民的认可,特别是六项殡葬服务全免费、生态安葬、文明祭奠、追思会等新风尚,深得民心。在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电话调查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前列。 改革可复制、可推广。我市打造的“沂蒙惠民殡葬”品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像“红白理事会村居全覆盖”等经验就受到了各地的高度好评。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主流媒体对“沂水经验、临沂模式”作了宣传报道,全国21个省份的240多个地区到我市及沂水县考察学习。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牵头推进这项民生实施,在巩固深化殡葬改革成果上下功夫,真正解决殡葬方面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 老有所养 呵护夕阳的美好 我市是老年人口大市,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200余万人。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民政局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快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日趋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共建成使用养老服务设施995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是今年8月31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临沂市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方案》的通知,更是将“居家养老服务”落地实施。《方案》指出,兰山区、莒南县、沂南县、兰陵县4个县区作为全市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向特困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代办等服务项目。 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市县两级将留成福彩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其中市级每年投入资金1500万元。同时,今年全市共安排各类养老项目建设用地指标298亩,保障了14个养老项目建设;近年来共开展养老从业人员免费培训2.3万余人次。 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市民政局扎实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关停、撤并养老院97家,整治合格率达93%。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市民政局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共有17家机构实现公建民营;深化医养融合,全市已有49家医养结合机构,其中4家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7个县区被确定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区。 我市未来将积极推动《临沂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起草工作,确保养老服务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结构,重点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广应用“互联网+养老”,提高养老服务“两台一网”利用率,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临沂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 幼有所依 托起明天的太阳 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无助的群体。但在沂蒙大地,他们得到了最温暖、最友爱的关心和呵护。 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提高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完善重点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凝聚社会团体帮扶合力,帮助广大孤困儿童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全面健康成长。 这些关爱在一项又一项的举措中,绘就了一副生动的温馨画卷—— 孤儿不孤。市民政局优化孤儿“明天计划”医疗救治项目和孤儿“助学工程”,完善孤儿基本生活自然增长机制,自2010年国家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已连续2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其中,机构养育和社会散居保障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6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人每月不低于1400元、920元。 同时,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全市孤残儿童集中养育机构,在孤残儿童养育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五化”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不断提升孤残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幸福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在市民政局、市关工委、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我市还成立“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志愿者们与孤贫儿童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在心灵关怀和亲情陪伴上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为此,“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也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2018三农人物”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