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规范升级,是惠民利民的实事,来不得半点“虚头”,必须实打实。现在,第一批主题教育刚刚结束,第二批正在扎实开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数字造假,坚决反对“造盆景”,坚决反对“面子工程”,真正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贯彻、抓执行、抓推进、抓见效。 高效协同推进。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省里已经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我总牵头,具体由于国安、刘强同志负责。省直有关部门,包括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根据任务分工,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各市县也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体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靠上抓,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事项亲自督办。这里强调,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扛起改厕工作的主体责任,可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年度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改厕任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挨家挨户做细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有的地方把农厕管护工作纳入“党员联系户”体系,每名党员联系5—7户,要通过这样的细致工作,让村民改得顺心、用得舒心。当前较为紧迫的是,冬季越来越近,各项工作要抓紧开展起来,比如,摸清底数、排查问题,比如,贮水桶保温、粪液清运等具体事,能做的,尽快做到位。有关方面要跟进常态化的督导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改厕工作的温度。 鼓励基层群众首创。“4+N”方式、“五有”机制,都来源于基层创造,落实好这些任务,更需要群策群力,发挥群众的创造性。要大张旗鼓地激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对发现的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提炼,形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持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鼓励各地搞一些试点,聚焦改厕的关键环节、难点问题,大胆创新、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对率先突破、成效明显的,可以在用电、用水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也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新闻媒体要“眼睛向下、脚底踩泥”,对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要及时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始终从实际出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省地形地貌多样,人口众多,既有沿海又有内陆,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洼地,气候条件、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差异都比较大,各地改厕基础、工作进展也不尽相同,不管是确定改厕模式,还是建立管护机制,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急于求成,把握规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拿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来讲,就有生产有机肥、生物质制气、无害化还田等多种方式。仅生产有机肥这一种方式,也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有机农业、林业、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与苗木培育、林果种植、有机农作物种植等企业对接,将收集后的粪污作为有机肥使用;有机农业不发达、粪肥需求不大和偏远地区,可将粪污收集后,运送到污水处理企业进行集中处理;有使用需求的农户,可以配发小型抽液设备。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 注重工作统筹。农村改厕虽是一项具体工作,但连着乡村振兴方方面面,“五大振兴”都紧密相关,必须搞好统筹,整体推进。要与脱贫攻坚、乡风文明、乡村旅游、美丽村居建设等衔接好,统筹抓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等工作,实现集成集效、综合效益最佳。这当中,集体经济是重中之重。所谓“兜里有钱好办事”,集体经济强了,对农村改厕、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都是有力保障,而且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也能增强。这方面,抓手有很多。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村,可以扶持他们加快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稳定增收渠道。对于形成扶贫资产的村,可以通过“四权分置”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把扶贫资产放进村集体的篮子里,同时放活经营权、落实监督权、保障收益权,确保“保值增值”。应当说,方式多种多样,要指导每个村找准路子,把集体经济发展好。我省有的地方,将培养良好健康卫生习惯,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固定下来,与村民福利挂钩,形成了良好导向。要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抓好文明如厕、厕所日常管护、卫生防疫知识等宣传教育,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促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形成“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不需要提醒的自觉”。 “厕所革命”,关系民生福祉,映照初心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以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长效管护的实际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闪电新闻记者 王镇富 张杨 尹承谦 梁金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