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任务艰巨”,就是“小厕所、大民生”,必须克难攻坚、把好事办好。“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改厕表面看事不大,但事关农民生活质量,事关农村卫生环境,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也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直接回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包括农村改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要求我们从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改厕”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一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农村改厕是重要一环,这件事抓好了,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农业“新六产”、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都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不仅会带来健康效益、生态效益,也会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迸发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首要一条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对我省生态环境工作,包括农村改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抓实“小厕所”里的“大变革”,提升“小环境”里的“大文明”,让“厕所革命”照亮每村每户的“小角落”,让改厕这件“天大的小事”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助力跳板。 明确改厕规范升级路径 因地制宜推行“4+N”方式 前不久,省政府印发了《健全完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工作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厕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长效机制。分“三个节点”推进:今年11月底前,确保完成1010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年底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率先实施农村厕所规范升级;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配套建设公厕,全省85%的县(市、区),实施规范升级;2022年底前,所有纳入改造计划的厕所实施规范升级,基本建立稳定运行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总的是要按照“城边接管、就近联建、鼓励独建、资源利用”的原则,根据前期改厕情况、各村地形地貌地质、村民居住分散程度、污水总量、经济状况等因素,按照“4+N”方式,因村施策,分类规范提升。 第一类,对于城市近郊、集体经济强的村,厕所粪污通过敷设生活污水管网,纳入城镇管网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但总起来看,是最有效、最彻底的改厕方式。比如,我调研的牟平蛤堆后村,距离城区10公里,这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也比较好,污水管网与城区连在一起,厕所与城市居民家的一样。再如,胶州市对距离城镇驻地较近的76个村,在村内单户设立沉淀池,再通过地下管网,将厕所粪污和其他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排了一下,目前具备条件的,全省有2600多个村,今年年底前,争取50%的村启动升级。各地要统筹考虑这些村庄规模、投入成本、管网线路等因素,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有序将厕所粪污纳入城镇管网体系,实现设施的城乡一体化。 第二类,农业“新六产”发展较好、发展旅游的村,将厕所粪污并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这种类型,大体分两种,分别有800多个村,一种是,已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可接入厕所粪污的村。比如,淄博博山区的中郝峪村,典型的山区旅游村,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敷设管网12.2公里,将包括厕所污水在内的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化和苗圃灌溉。这一类要“应接尽接、全部接入”。另一种是,未建设但具备建设条件的,要因地制宜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探索“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等新模式,鼓励联建,实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比如,可以将旅游厕所管护,纳入乡村旅游、特色景区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第三类,有一定集体收入、对粪肥需求不大的村,通过建设单户或多户的分布式、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这样的模式也有不少。比如,济南南部山区,落差比较大,敷设管网比较困难,6—9户,多的几十户,建立分布式的处理设施。再如,荣成俚岛镇烟墩角村,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数千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人与天鹅和谐相处,下雪的时候,景色格外优美怡人,这个村发展旅游,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户型污水处理器,敷设排水管道,实现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目前,全省已建设单户或多户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的,约16.8万户;其他有一定集体收入、对粪肥需求不大、具备条件的村,大约还有近千个。要结合村庄人口集聚程度、地理地形条件、目前改厕方式、污水产生规模等,科学分布、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厕所、厨房、洗浴等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 第四类,采取三格、双瓮、粪尿分集式改厕模式的村,实施厕所改造提升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占大多数,这次现场会,重点是解决这方面问题。据统计,全省采用这三种改厕方式的村6.15万个,改厕总量超过900万户,占比超过90%,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多还是这种模式。算了一下,“4+N”方式中的前三类,造价从户均3000元到1万元不等,第四类方式,户均成本只需要1000元左右,现在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可能都采用前三类,更多的还是第四类。这次现场会为什么选择在无棣召开?就是因为无棣主要采用三格、双瓮、粪尿分集式改厕模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从全省看,无棣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基本处于普通水平,无棣能做到,其他地方也能做到。无棣的经验,主要是“四化”:规范化管理、整体化提升、智能化运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一举五得”:一是解决了粪污资源利用难题;二是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三是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投入,促进了“四减四增”,也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四是缓解了供气压力;五是群众通过出售秸秆,还能获得一笔收入。借鉴无棣经验,对三格、双瓮、粪尿分集式改厕方式规范提升,要害有四点:一个是,质量要过关,各类设施要达标,部件损坏能够及时维修,确保厕具“能用”;第二,设计要科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实惠的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对贮水桶踏水板、压力喷水器,要进行改造升级,确保厕具“好用”;第三,服务要到位,维修、清运、管护,方便快捷,让群众“放心用”;第四,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以无害化还田、循环利用为重点,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生物质制气等项目。这四点做到位,量大面广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就会走出一条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