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更是一场持久战。长汀县历届党委政府传承和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传好“绿色接力棒”,闯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汀县对侵蚀特别严重的部分水土流失区辅以人工治理,通过撒种、补植、挖水平沟、治理崩岗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了植被恢复。在治理技术路线上,大力实施“等高草灌带种植”“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草木沼果循环种养”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要始终坚持尊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客观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力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动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长汀县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的理念创新,多策并举、科学治理的手段创新,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主体创新,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到实惠、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样板县的生态之路。要敢闯新路、敢为人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变革,破除体制障碍,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解放“绿水青山”的生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五)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长汀县坚持以政策为导向,通过不断创新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引导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的群众路线,实现“浊水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变。要坚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唱主角、做主力,集聚人民群众历史伟力,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