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立项目整合机制。统筹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并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遍地开花。本着来源、用途、管理权限、施工主体、检查验收都不变的原则,整合相关项目,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格局,发挥规模优势。2012年以来,整合生态建设相关资金3.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2平方公里。 4.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土保持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项目的“六进”活动,把水土保持与素质教育、乡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水土保持教育从娃娃抓起。举办“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系列主题活动,印发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宣传手册和校本教材10000册,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开放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鼓励人们前来参观、学习、实践。县党校通过“一课一园一题”形式,将水土保持设为党政干部培训的固定课程,组织参观水土保持科教园和治理示范点,开展专题讨论,全县90%以上党政干部参加了培训。 (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绿富共赢,破解经济效益不高难题 长汀县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基础工程”,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治理荒山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注重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到实惠。 在实施封山禁采禁伐的同时,优先解决封禁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建立燃料补助制度,帮助农户发展沼气,改变了封禁区群众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近年来,长汀县大力实施生态扶贫,由财政直接对水土流失区贫困人口进行补助,实行以电以气代柴。从2016年开始,市、县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受益2767户、9182人。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区域的群众进行整村搬迁。2012年以来,新建3个安置点,安置29311人,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群众迁出后实行封禁治理,210万亩植被逐步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长汀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脱贫致富结合,在水土流失区推广种植经济林果,2012年以来,新增蓝莓等经果林1.56万亩,新种植油茶、金银花等经济林10.9万亩。对尚未稳定、危害较大的崩岗群,探索崩岗治理区域改“崖”为“坡”新模式,采取削坡造地的方法变崩岗区为生态种养区、工业园区、生态移民安置区,建立“生态—经济型”崩岗综合治理示范点,引导群众在崩岗台面上种植杨梅、油茶等经济作物,累计治理崩岗1493座,达到了生态、经济双赢目的。全县土地流转14.5万亩,建成设施农业2200亩,实行规模化治理、产业化开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4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565家、家庭农场998家,直接带动农民创业就业。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当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长汀县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为平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精品线路规划建设。全县建成庵杰—新桥汀江十里生态画廊、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园等生态景区,形成集红色、历史文化、科普、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格局,吸引数十万人旅游观光。2016年接待218.63万人次,创收21.9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4%和72.6%。通过农旅结合,水土流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长汀县还把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展清理垃圾杂物、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残垣断壁、沟渠河道、道路两旁和美在山水、美在环境、美在人文、美在品质、美在繁荣、美在和谐的“六清六美”活动,推进农村“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圈”,建立沼气集中供应点,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县18个乡镇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6套、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设施1814套、饮用水源保护设施16套,日处理生活污水7万吨、生活垃圾180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六)坚持持之以恒,一张“绿图”绘到底,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长汀县先后出台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林业生态强县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实施意见,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规划方案,其中《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2013—2025)》成为十八大后首个由原环保部认证的生态建设规划,为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长远战略设计。长汀县传承和弘扬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收兵。历届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带领全县上下持续奋斗,实现从“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转变,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长汀县汀江小流域(作者提供) 三、经验启示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实践持续深入、认识持续提升,是我们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对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修复起到了样板作用。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是重要前提,必须坚持贯彻好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表明,传统生产模式和资源消耗模式无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必须坚持久久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