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引言】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摘要】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福建省之首。如何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长汀必须直面解决的难题。 长汀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责任制。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大户引导治理、组织农民承包治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治理,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强大合力。 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佳绩,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长汀县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2018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范。 【关键词】生态保护修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一、背景情况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是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土地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85%,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长汀县是著名革命老区,近代以来,受到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和战乱频发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峻。新中国成立前,长汀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福建省首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是当地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据1985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山地植被稀疏,植被覆盖度仅5%—40%。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6摄氏度,人称“火焰山”。长汀也因此陆续出现了“赤岭”“朱溪”等一批既体现红壤流失特征,又颇具荒凉色彩的村落名称。因水土大量流失,山崩河溃,同时,山塘水库淤积,径流量下降,不仅影响了水上交通航运和渔业生产,而且易涝易旱,灾害频繁,严重威胁了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妨碍了工、农业生产,影响了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治理水土流失,成为长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1989年10月,长汀县河田镇喇叭寨原貌(作者提供) 1983年,长汀开始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此后十余年时间,通过人工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水土流失势头得到初步控制。21世纪初,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发出了彻底消灭荒山的动员令,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迈上规范、科学、有效的道路。一场“绿色革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2011年12月、2012年1月,习近平同志连续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2012年以来,长汀人民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批示要求,在水利、林业等中央部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相继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崩岗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土流失面积从21世纪初的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95%,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森林覆盖率则由59.8%提高到79.8%。昔日的“火焰山”如今变成绿色飘香的“花果山”。 长汀县修复后的绿水青山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185元提高到13991元,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8.9%降至2018年的0.032%,2018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让昔日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的长汀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亮丽旗帜,而且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主要做法 长汀县的“红”何以催生出“绿”?荒山何以盛开“生态之花”?生态奇迹如何造就?在长期实践中,长汀不断传承和弘扬革命老区“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和“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革命传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样本与借鉴。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强化使命担当,破解思想行动统一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