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民生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牢记嘱托,福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09
摘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强化规划环评源头防控污染,在一张图上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等管控要求,将污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强化规划环评源头防控污染,在一张图上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等管控要求,将污染“毙”在第一道关卡。

  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综合监管体系——

  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大数据平台,省直20多个相关部门及互联网数据117项80多亿条,实现环境监管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粗放监管向精准监管转变。

  市场力量让保护机制活起来——

  构建市场化激励约束体系,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建立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创新“福林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大力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区域综合服务等市场化治理模式。

  筑牢法治根基,创新生态司法——

  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建立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2016年来有效化解生态环境资源各类矛盾纠纷1126件,办理“补植复绿”案件近300件,补植林木面积超1.1万亩。

  ……

  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渐入佳境。中央部署的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2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与此同时,福建注重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形成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厦门生活垃圾分类、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改革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正如省委书记于伟国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生态建设永远没有句号。”福建将把生态省建设的这一张蓝图继续绘下去,绘到底。

  “两山”转换,素质颜值花开并蒂

  传统观念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体。闽西龙岩,用绿色实践打破刻板印象。

  龙岩是个资源富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靠资源禀赋与政策推动,各类水泥、煤矿企业遍地开花。调查数据显示,仅中心城市规划区内,高峰期时就有18家水泥企业。它们曾是闽西工业的骄傲,却让老区的天空不堪重负。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将消灭企业。”为了守住“老区蓝”,龙岩决心彻底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着力追求生态型经济。

  落后水泥产能首先面临调整。2006年,当地出台《关闭龙岩中心城区水泥污染企业实施意见》,打出资金奖励、职工安置、限制生产许可证年检发证等组合拳,分批关闭中心城区的水泥立窑企业、水泥粉磨厂、水泥熟料厂。同时,当地着力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投产,推进水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绿色转型,蹄疾步稳。

  眼下,闽西正加快推进“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建设,着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支撑龙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其中,以环保机械为代表的机械产业方兴未艾。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环卫装备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研发出智慧环卫系统,在行业中稳居前三。龙头引领,龙岩为自己制定了打造“全国环保设备重要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

  环境保护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反倒做成了大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阐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做好“两山”转换大文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当下的福建,保护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发展则是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演绎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为了谱好这支曲子,福建探索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产业生态化,要做好“加减法”。

  做好减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我们始终严把环境保护关、产业政策关和资源消耗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落地。”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我省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56%,全省7754个取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去年前三季度,全省GDP保持全国第10,而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9%,单位GDP用水量同比约下降12%。

  做好加法,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福建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建立绿色发展项目滚动库,同时强化创新驱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高新产业。

  目前,福建正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的山区绿色发展带,选择龙岩、南平为试点,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探索以生态产品为要素的产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势,培育壮大循环型生态绿色产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

  去年9月,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首批四家福建省创新实验室揭牌。它们分别聚焦我省光电信息、能源材料、石油化工和储能器件等重点领域,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生态产业化,旨在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探索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路径。

  2018年以来,福建先后在连江、永泰、长汀、东山、顺昌等8个县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以寻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永春县以桂洋镇为突破口,整合村委会、经管站等公共资源,建立集体资产台账,探索“市场化+企业估值+政府指导+村民协商”的方式,形成可抵押、可融资的生态资产,结合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核算后的生态资产确权到村民,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去年,全镇7个建制村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