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潘园园) 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1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201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第一;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翻开福建的生态历史成绩单,每一科成绩都在高位走出一条稳健的曲线,诠释八闽的生态建设定力。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就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从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矢志不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山水如画,幸福滋味细细品尝 “真是想不到,变化太大了!”家住福州市台江区新港街道光明新村的居民林玉贞点赞说,“我在这儿住了30多年,以前打铁港河上垃圾漂浮,臭味熏天。现在环境好了,每天都出来散散步,心情好了,身体也更好了。” 河网密布,河系发达,是福州的城市名片。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跟不上,福州也曾患上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严重的时候,全市107条河中有43条内河是挂牌的黑臭水体,成为市民心中的“痛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前瞻性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 牢记嘱托,矢志前行。2011年起,福州开始系统地进行内河综合整治,尤其是三年前打响内河综合整治攻坚战以来,城区44条黑臭水体全部“摘帽”,99条河道建成开放,防涝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并获评2018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前,主干河道正陆续完成验收,转入长效管护、智慧化运营的新阶段。 “清水穿城过,人在画中游。”如今,福州内河已变身城市“网红打卡点”。在绿树环绕、花团锦簇的沿河“绿廊”漫步,在蓝天白云、如荫绿树下深呼吸,顺手拍一张自带清新滤镜的美图,便能在朋友圈“集赞”无数。福州市民的幸福感,真实可触。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福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组织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重点推进九龙江—厦门湾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三都澳海上养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海域海岸线和海岛修复;构建污染防治共治体系,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深入开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系统推进木兰溪等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构建环境治理综合监管体系,建立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收获的是看得见的生态高颜值、摸得着的民生获得感。 如今的福建,不仅城市变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也已成为风景线。 “看见的都是绿色,听见的都是鸟叫声,呼吸的都是新鲜空气。”著名相声演员冯巩2014年到访老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时,由衷赞叹。走进将乐,目之所及,金溪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一幢幢小洋房规划整齐。村民走的是水泥路、跳的是广场舞、烧的是天然气,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立足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老百姓们从青山绿水中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老村部门口的石碑上镌刻着20年前制定的村规民约:“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寥寥数语,铿锵有力,也恰是常口百姓幸福的定律。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22年前在将乐调研时那句“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的殷切嘱托一脉相承。“吃生态饭,享生态福,子子孙孙就会有好日子。”这不仅是将乐人的共识,也是3900万福建人的共识。 创新引领,生态建设步步稳健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铁腕治污、重拳复绿,更应该是意识觉醒、观念重塑。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很早就意识到,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治已病,更要治未病。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制度供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前瞻性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从20年前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到2014年获批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被批准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改革创新,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从八闽走向全国,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福建智慧。 绿色指挥棒,引领绿色政绩观——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在全国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建立绿色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每年两会期间与各设区市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军令状”,由此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责任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由政府负责向党政同责转变,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转变,绩效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 源头管控,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