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军事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飛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20
摘要:空軍哈爾濱飛行學院某旅飛行教學任務密集,經常可見3架戰機在同一條跑道上連續起落。余曉威攝哈爾濱飛行學院某旅旅長楊在坤初冬,長天寥廓。萬裡空疆,鷹飛鶻落

飛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飛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空軍哈爾濱飛行學院某旅飛行教學任務密集,經常可見3架戰機在同一條跑道上連續起落。余曉威攝

飛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哈爾濱飛行學院某旅旅長楊在坤

初冬,長天寥廓。萬裡空疆,鷹飛鶻落。

東北某機場,23歲的飛行學員公艷峰又一次駕駛殲教-9戰機迎風起飛。這一次,他身后的座艙“封艙”了——年輕的“雄鷹”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戰斗課目單飛。

西南某機場,25歲的飛行員李旭峰也起飛了。這一次,剛剛完成三代機改裝訓練的他,駕駛殲-10C戰機巡航空天,正式開始戰斗值班。

公艷峰起飛的那條跑道,也是李旭峰戰斗飛行的起點。那裡是空軍哈爾濱飛行學院某訓練旅。

這個旅負責為飛行學員開展作戰飛機入門教學訓練。3年前,旅長楊在坤受命來到這裡,探索飛行學員新模式改裝訓練。

這裡,是年輕飛行員獲取戰術素養的源頭﹔這裡,也是空軍飛行員訓練轉型的潮頭。

從潮頭出發,20多歲的李旭峰和公艷峰備感幸運。作為按新模式培養的年輕飛行員,他們親歷了空軍飛行員“不經過二代機培訓,直接進入三代機部隊服役”的歷史性跨越,成長周期大大縮短。

從潮頭出發,年過40的楊在坤同樣備感幸運。飛了20多年,在戰斗飛行生涯的后期,突然走到訓練轉型的前沿,他慶幸自己能“飛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都在轉型重塑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站在高高的飛行塔台上,看著年輕的飛行學員駕駛戰機起起落落,楊在坤感慨不已。

飛行間隙,楊在坤經常站在塔台頂層,瞇著眼凝望窗外晴空下練翅的“雛鷹”,那神情就好像在瞭望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空軍的明天……

一個人的轉型

第二次起飛,從40歲以后開始

●“我的轉型有些晚,但很慶幸還是趕上了這個時代”

●“通過一個人的努力改變更多人,比自己飛上好戰機更有意義”

11月8日這天,楊在坤先后3次帶教學員飛行,又一次達到大綱規定的一日帶教飛行次數上限。

戰機翱翔藍天,頭盔面罩之下,年滿48歲的楊在坤依然活力四射。在前不久的體能考核中,他所有課目的成績都超過了滿分。

“飛了28年,我的第二次起飛從40歲以后開始。”楊在坤說,“40歲之前,自己通過努力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但總體成績不算突出﹔后來趕上訓練模式轉型,又突然迸發出了無限的動力。”

飛行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挑戰的事業。如果說有人是天生的飛行員,那麼楊在坤認為,性情內斂的自己是算不上的。

小時候,他對飛行的全部印象是淄博老家的上空,偶爾掠過的空軍航校教練機,以及曾作為炮兵參加抗美援越戰爭的父親口中,那些飛揚跋扈的美軍戰機。

那場戰爭中,父親曾擊落敵方一架F-4戰機並榮立戰功。退伍后,他當了一名煤礦工人,在地層深處的一次次塌方中死裡逃生。他從未想過自己的兒子也能駕駛飛機沖上雲霄,長子出生后,他給起了一個與大地密切相關的名字:楊在坤。

讀高中時,楊在坤突然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參加了一場視力測試,而后又在一系列體檢中脫穎而出。再后來,他便以超出招飛線一大截的高考成績被空軍航校錄取。

那是1990年,一場海灣戰爭震驚世界,19歲的楊在坤也因此讀懂了什麼是制空權。“自覺天分一般”的他開始拼命地學習。有人建議性格內向的他去飛轟炸機,但他一口咬定:“就想飛殲擊機。”

畢業后,技戰術精湛的他被調入空軍某基地,當上教官的教官,培養戰術飛行教員。教學飛行年復一年,因為愛學習被大家稱作“秀才”的他,卻越學越感到困惑:未來打仗,我們真能這樣飛嗎?

2003年,他得到了一次赴國外學習深造的機會。那一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第三代戰機殲-10交付部隊。那一年,近距離感受世界空軍強國對三代機的成熟應用,他憂患在胸。

“大家都覺得要改變,但怎麼改、朝哪裡變,卻不很清楚!”當時才30來歲的楊在坤,以為自己將沿著一條既定航線飛向飛行生涯的終點。

轉型的機遇,在數年之后出現。那年,空軍組織探索新的訓練模式,時任飛行團團長的楊在坤受命帶隊參訓。這是一場全新的探索,從觀念上、路徑上、方法上都與以往截然不同。

楊在坤完成改裝訓練后,發現自己的技戰術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我的轉型有些晚,但很慶幸還是趕上了這個時代。”

不久,新的轉折點接踵而至——空軍准備推開新模式、新大綱整建制改裝,楊在坤是理想的指揮員人選。

去不去?那年,楊在坤45歲,在熟悉的航線上,他可以平穩飛到退休,也可能隨部隊改裝三代機,實現飛上先進戰機的夢想。

去!他沒有任何猶豫:院校是飛行員成長的源頭,從源頭更新水體,才能更廣泛深遠地重塑江河。

他挑選出7名已完成轉型的優秀教官,並逐一征求意見。結果,大家的想法出奇地一致:“通過一個人的努力改變更多人,比自己飛上好戰機更有意義。”

一個以轉型為共同目標的團隊就此形成。2016年春節剛過,他們告別親人戰友,穿越山海關,一路向北,一頭扎進冰天雪地裡的訓練場。

他們期待著從那裡開始,以一顆顆小小的水滴,匯成澎湃的大江大河,引領一場影響深遠的轉型浪潮。

一群人的轉型

給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桶水還得是活水

●“你如果不去突破,就會永遠困在井裡”

●“如果沒有新的基因,內部繁衍的種群將越來越弱”

教學轉型,教官先行。楊在坤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全旅教-8飛機教官完成殲教-9戰機新模式改裝訓練。

從二代性能的老型教練機到接近三代性能的新型教練機,這場改裝既要改機型、改模式,又要改思維、改理念,難度前所未有,楊在坤卻“熱情特別高、干勁特別足”。

然而,轉型之路一開始並不像他們預想的那樣順利。

面對挫折,楊在坤發現,不少人眼中曾經光芒四射的信心、期待,似乎在一夜之間被一片黯淡和迷茫所取代。

剛剛起飛就跌入低谷,楊在坤面臨巨大的壓力。妻子北上探親,心疼地安慰他:“沒啥大不了的,你要接著干,我就繼續支持你,家裡的事兒你都別操心!”

他揉揉發潮的眼睛,對妻子笑了笑:“你啥時候見我半途而廢過?”

不善言辭的他,決心用實干扭轉局面。站在空曠的跑道盡頭,迎著凜冽的寒風,一腔熱血的他變得更加冷靜,就像燒紅的鐵塊在遇冷淬火后變得更加堅硬。

檢討反思會上,他第一個上台發言。緊接著,他帶著教官把教學課目逐一重新加工打磨,重新試飛了一遍。

一次教學飛行,氣象預報可能有雨。有人露出猶豫情緒,他拎起頭盔站到大家面前:“天氣不好,我先上去看看!”

教官楊珂記得,那段時間,楊在坤既當指揮員又當教員。“我們每天給參訓者打完分都晚上10點多了,他再匯總,那得多晚!”

教官黃小保感慨,那段時間,自己因為帶教任務都忙得好幾天沒空洗澡,“他的教學任務不比我們少,還要組訓,可想而知多忙!”

接受改裝的張金新發現,即使這樣,楊在坤的訓練標准絲毫沒變。一次飛行訓練,楊在坤隻給他打了58分。飛了10多年、帶出了六七批學員,卻還差兩分及格,張金新覺得面子上挂不住。

他把成績單貼在辦公桌前“臥薪嘗膽”,直到下一次飛好了才取下來。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旅長的良苦用心:“轉型的過程中,有些東西,你如果不去突破,就會永遠困在井裡。”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