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重成绩、与对手‘掰手腕’,又要讲友谊、与大家‘手拉手’。通过在赛场上的竞技切磋,增进友谊互信、加强交流合作,是开展国际军事比赛的应有之意。”赛事综合计划组组长韩剑告诉记者,他们在各国参赛队抵达后,专门挑选技术精湛的“金牌教员”,通过理论授课、实地操练、相互交流,帮助外军队员尽快熟悉武器装备、比赛规则、场地设置、流程标准和安全规定。 “晴空”多能赛前夕,乌兹别克斯坦领队埃尔加舍夫上校专门请来中方教练员、下士何丽孟传授导弹操作中搜索、瞄准和射击等技巧。何丽孟耐心教授、毫无不留,一边做动作示范、一边请翻译配合讲解,帮助乌方队员纠正了导弹上肩不稳、瞄准景况不确实等痼癖动作。最终,乌兹别克斯坦在“晴空”项目比赛中取得了综合赛单项第二名、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带着驼队出发,把东方文化传递五湖四海,给世界留下了两行代表友善与和平的脚印。如今,借助国际军事比赛搭建的平台,各参赛国聚集在古丝绸之路,继续演绎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巩固和平的故事。 在库尔勒赛区,政治工作组开设了大型文化展示中心,为每个参赛国统一分配单独展厅。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区规模更大了,充分展示出各个参赛国的特色文化,以文会友、共书和平的意味更加浓厚。 唱生日歌、备生日礼物、送生日蛋糕……8月9日晚,在中外参赛队员集体联欢会上,中方特意为近期过生日的6名外国军人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连续3年来中国库尔勒赛区、负责文化展示中心俄罗斯馆布展工作的俄罗斯预备役上校亚历山大洛维奇感动不已:“3年来与中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个特别的69岁生日当天,由衷地谢谢中国友人!” “你好,朋友!”今年31岁的松巴是一名有着10年军龄的津巴布韦军人,每次比赛结束回到保障点,他都喜欢去中国队员的宿舍串门,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与大家聊家常、学中文,还尝试学习用筷子吃饭。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后能继续学习中文,下一次来中国参赛时,希望我的中文能更流利。” “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热情热忱的态度、周到细致的服务。”陆军承办“国际军事比赛—2019”新闻发言人廖燕灵说,利用承办国际军事比赛契机,使各国友谊的桥梁牢固缔结,各国军人在这里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进一步深化了合作交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