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3日电 (张圣涛 王宁 高冰)荒漠戈壁硝烟起,丝路梨城聚群英。8月15日,随着“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接力赛最后一辆战车抵达终点,“国际军事比赛—2019”库尔勒赛区4项赛事圆满收官。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4大洲12个国家的500多名军人,在茫茫戈壁展开沙场竞技、巅峰对决,为全世界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盛宴。中国参赛队在激烈比拼中,共夺得12个单项第一、4个团体第一,囊括了库尔勒赛区4个项目的所有金牌。 今年是陆军连续第3年在库尔勒赛区举办国际军事比赛,与往年相比,今年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融合办赛进一步拓展。为期12天的赛事,各国军人在更高舞台上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互学互鉴,库尔勒赛区的吸引力、影响力逐年提升,已经成为本地区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赛场硝烟散去,留下几多思考。透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领悟习主席赋予国际军事比赛“三个重要”的战略定位,我们越来越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然要具备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和开放理念。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动实战实训,才能建设一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 赛场夺金固然可喜可贺,战场制胜才是最终目标 战训一致取得战场“资格证”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 这几天,对于“安全环境”项目参赛队员、某红军师下士甘建超来说,每场赛事都有新惊喜新收获。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他,经过与战友的密切配合,包揽“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射击赛和接力赛3项冠军。 冠军来之不易。备赛期间,他和队友们天天泡在戈壁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毒服练习观毒、判毒和侦毒,几乎每天都得用掉几百支侦毒管。在人员火力突击区,通过索道这个障碍时,别人都能双手抓住上面的绳索前进,身材矮小的他却无法双手抓绳前进。为了不影响速度,他独创了单手抓绳通过,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个短板。 “拿到冠军只是起点,我更看重的,是将来在战场上侦毒判毒,保卫战友们的生命安全。”比赛结束,年仅21岁的甘建超在面对众多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却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 “成绩永远代表过去,我想更多的还是要检讨反思,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安全环境”项目比赛结束后,在各国参赛队员互赠礼物的现场,裁判长李斌面对各国士兵时说的话,更是发人深省。 赛场终端是战场,战训一致是各国公认的通用法则,只有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按照打仗逻辑设计比赛项目和裁评规则,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贯彻落实到办赛参赛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才能促进练兵备战往深层次发展。 连续3年来库尔勒拍摄国际军事比赛的中国新闻社记者王小军发现,往年能拍到壮观场面的场地没法去了,只能在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拍摄。原来,今年赛场内炸点、燃烧点、发烟点成倍增加,原来能抓到精彩镜头的地方都成了“危险区域”。 记者们以敏锐的嗅觉感知到这一变化,但实际赛场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 越障高度设为战车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靶标距离近乎武器最远射程……与往年相比,今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难度大大增加。项目裁判长苏荣介绍说,这些都是根据装甲步兵战车作战运用的特点设置,目的就是检验装甲车的作战能力极限值。 “军械能手”项目赛道转弯处明显变窄,增加了牵引车的过弯难度。同时,今年的“军械能手”项目新增了掩蔽所、狭窄通道、栈桥3个障碍,每个障碍都是结合战场实际、根据实战需要增加的,对参赛选手的能力要求大大增加。 “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根据防化兵的任务实际,增加了化学试管反应和对指定物质进行洗消等项目。同时,在人员火力突击区,“被毁的房屋”和索道、涵洞等障碍均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未来战场上极易遇到的障碍物。 “晴空”项目在高射机枪对装甲目标射击课目上,射击方式由单发射击改为点射,使用子弹数量由30发减少为20发,射击次数由15次减少为5次。同时靶标迷彩紧贴库尔勒戈壁环境实际,大大增加了射手搜寻的难度,加上射击不允许使用曳光弹,给射手带来不小的挑战。 赛场之变,就是为了更加贴近实战。多次带队参加库尔勒赛区国际军事比赛的白俄罗斯中校亚历山大·列维表示,今年的比赛难度加大,对他们贴近实战练兵更有好处,他们会把比赛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带回国内,为训练水平提升提供借鉴。 “只有平时多挑战极限,战时才会多一些战胜敌人的底气实力。”谈到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苏沃洛夫突击”项目参赛队员黄晓龙显得淡定从容。今年,他和队友们默契配合,以16分12秒的成绩刷新了单车赛纪录。他告诉记者,回去后还要多总结经验,把心得体会传授给身边战友们。“因为根据规则,参加过比赛的队员不能再次参赛,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而对自己来说,希望下次胜利是在战场上。” 坐井观天只能固步自封,取长补短方能更进一步 开门练兵砥砺实战本领 8月6日,“晴空”项目比赛场,俄罗斯新型装甲车“台风”一亮相,便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 此次“晴空”项目比赛,俄军带来的是第三代通用轮式装甲车“台风”和“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台风”重量轻、防护好、机动速度快,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台风”人员出入的车门两侧,加装了厚厚的防护装甲。有军事专家评价,这都是在战场上实战经验换来的改进项目。同时,“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的激光近炸引信,不用接触目标即可爆炸,也是俄军在多次实战中装备改进的细节之一。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驾驶“台风”装甲车的俄军驾驶员,是一名列兵。 列兵来到国际军事比赛赛场,表现如何? 飞辙桥、越水场、钻土岭……战车一路飞驰,充分发挥“台风”体积轻、机动性好、越障能力强的优势,一路攻坚克障、披荆斩棘。 比赛结果,俄罗斯在“晴空”项目中夺得总评第二,其中战车驾驶环节表现突出。 无论是装备设计还是人员素质,经过多次实战检验的俄军对我们贴近实战练兵都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登高望远、放眼世界。从闭关苦练到开门练兵,通过与世界各国强手同场竞技,有助于我们在世界军队的战斗力坐标系中找准定位,用世界眼光正确审视自己,进而推动陆军加速转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