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军用重型卡车根据道路通过能力可以分为越野载重车和非越野载重车。非越野型一般不是全轮驱动,只能在公路和土路等较好条件下行驶,这类车大多都是民用汽车厂定制的军用卡车。而越野型载重车都是全轮驱动形式的4×4型、6×6型、8×8型牵引挂车或装备。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用于牵引重型火炮与地面导弹、雷达等武器积、作战器材的主要运输工具与其底盘开发轮式装甲车辆。 近几年,我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随着卡车科技的高速发展而发展,逐步跟上了军事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步伐,如重型汽车在车辆轻量化、车载电子应用等方面进步神速,汽车电子广泛应用到发动机、变速器、驾驶室、车身控制和车桥ABS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特征方面: 一是建立完整的、具有规划性的、系列化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型谱系列; 二是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发展与民用汽车的发展相结合,成为标准化发展趋势。在军民用的通用性、标准化要求下,基于量产民车基础上研制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平战结合,寓军于民; 三是军用重型越野汽车依托民车发展,不仅减少投资、加速开发、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有利于战时的人车动员、总成部件的互换以及维修配件的供应,以提高战争中保障能力; 四是不断趋于重型化。因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重型化,武器装备的重型化也要求与之配套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同步发展。另外,战争中短时间内巨大物资的消耗,使补给要求极强,勤务支援运输工具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必然要重型化; 五是增强适应性与机动性不断提升。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要完成其战争任务,必须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的使用条件,而且也要适应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复杂的战场环境,不受道路、桥梁、涵洞的外观和承重限制;便捷地实施陆运、空运和海运,实现较高的机动性等。 因此,在车辆技术上就必须采用大功率发动机并降低车辆自重,以提高传动能力,采用先进的传动系统,采用液力机械变速箱或变扭器、自动防滑差速器或差速器锁止系统等。为提高通过能力,采用大直径、宽断面、可调压胎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采用各种特殊结构的悬挂系统和加强型车身车架结构、带轮边减速器的高离地间隙驱动桥;为提高转向能力,一般都采用双回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与此同时,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将高性能和经济性统一,以提高使用效率和全寿命经济性,避免因要求过高的材料和工艺导致研发费用和制造成本增大。现阶段,我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所有型号车型都是由民用重型卡车衍生而来,共享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民用成果,在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66年以前,在中国的汽车产品中,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还属空白。当时我军炮兵部队重型火炮的牵引车只有两种:一是当时就已经比较落后的60式履带牵引车,二是少量进口的轮式越野汽车,如当时比较先进的法国贝利埃公司的GBC(6×6)越野车。但是,在公路上使用履带车牵引轮式炮行驶时,无法发挥履带式车辆的越野优势,速度还比不上汽车,对道路又有较大的破坏,而进口的轮式越野汽车价格昂贵,缺乏零配件,不能满足我军战备的需要。为了解决缺少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的问题,我国汽车界多厂、多人开始了多种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仅以两代车、几个成功车型为例。 一、第一代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的代表 1、第一辆自行研制、生产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东方红LT665. 1966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参考法国GBC越野汽车底盘、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等外军车型,吸收国内外其它成功车型的经验,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东方红LT665。1967年月10月该车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实现了小批量出口。 东方红LT665不仅成为我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生产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而且是我国生产的第一辆使用风冷发动机的军用车辆。东方红LT665装备部队后,使用单位普遍认为,该车功率大,越野性能好,启动快,操作轻便,使用可靠;但也存在风冷发动机噪声大、油耗偏高等问题。但在当时我国的技术条件下开发的东方红LT665总体性能性能已与法国GBC性能相近,个别指标有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