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江苏积极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促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和师生创新创业,培育壮大区域发展新动能。全省各类高校面向区域重大发展需求,整合政府和学校优势资源,以共建校地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以及科技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方式,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现有在孵企业超过3000家。它们面向企业需求,深化校企融合,实施开放式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此外,江苏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6万项。通过培育和孵化,创立大学生创业企业4816家,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一批具有硬核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企业。 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进一步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生态链,统筹推进产学研融合、体制创新、队伍建设、分类评价和服务支持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开创高校科技创新新局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江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在控制力和竞争力上,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顾名思义是独立自主且安全可控,其核心特征是拥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性节点。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需要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力量,提升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实现名校名城融合发展、共生共荣,引导市县、高新区、开发区、企业、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共搭平台,推进校地共建公共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创业企业孵化平台。比如,江苏大力支持省会南京打造“两个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放学校科技资源,切实把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校企双方的发展优势,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推出一批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并完成小试甚至工程化的高科技产品。 探索建立充分释放研发活力的体制机制。江苏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惯性思维和传统科研组织形式的束缚,探索建立面向市场、接轨市场、具有高度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一方面,加大投入,提高高校科研的组织化程度,持续支持重大项目的研发和工程化。科技、教育等部门可组织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和专业部门的人士进行论证,围绕重点产业方向,整合科技经费和科研平台,重点支持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产品试制和工程化,着力打造“零堵点”转化链条,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科研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对风险多、挑战大的重大科研项目少一些“硬性指标”、多一些“弹性目标”,对原始创新和前沿风险项目给予长期稳定财政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机制,财务报销应实现从事前备案向事后监管转变,减少对创新项目的直接干预,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避免突破性政策被操作性细节架空的现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激活人才创造活力。 面向世界打造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现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人才是关键。首先,要改革和完善高校现有的科研组织形式,以学科、项目、技术、产品等为纽带,积极探索多学科集成的科技创新队伍汇聚模式,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其次,探索实行流动制、国际化、竞争性为基础的海外创新人才聘用体系。坚持高端引领,聚焦江苏有特色优势、有希望突破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使用世界最顶尖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个税优惠等方面开辟人才“绿色通道”,精准系统地解决尖端人才的各项需求。为此,需要建立高校科技人才多元化分类评价体系。对高校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弱化中短期目标考核,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着重评价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高校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坚持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把人才创造的市场价值、获得的创业投资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探索建立人才项目投入效果评估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科技成果评估评价机构或专家委员会,对科技成果转化受益人、成果交易估值、转化成本核算以及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相关合同约定独立进行审核、评估。鼓励高校对转移转化绩效突出人员在职称晋升时予以倾斜。 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首先,完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引进一批金融、财务、法律、投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成果转化推广、投融资、财税和法律、企业孵化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其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围绕高校科技发展的共同需求,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开放、协作、共享为目标,引进和建设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等,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信息分析、检测评价等服务。再次,完善政府服务支撑体系。政府要积极完善政策,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力争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为高校自主创新提供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提升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此外,还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创造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有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