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高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做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推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探索形成了“顶天立地、强国富民”的高校科技发展格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高校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努力迈新步、探新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具有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高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大力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探索形成了“顶天立地、强国富民”的高校科技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高校科技创新经历了从零散到有组织、由单打独斗到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科研工作得到初步发展。1955年,根据“综合大学要重视开展科学研究”的要求,南京大学提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并首次制订了全校科研工作计划,立项一批科研项目。同年,南京工学院召开第一届科学讨论会,与会江苏代表近千人。从此,全省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始从个人选题跨入有计划、有组织的新阶段,在非常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实施了一批新颖而重大的研究项目。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更加突显。江苏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支持高校投入相当一部分力量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广泛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全省各类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目标要求,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勇于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功能。江苏进一步明确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四大系统”构成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力军、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和技术创新重要力量所担当的多重角色,加强协调推进,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推动高校主动融入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为集中优势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江苏自2010年起先后启动实施了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特聘教授、协同创新等“四大专项”,统筹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实施“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校共有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76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高校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2696项。2018年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57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9.57%,项数居全国第一;年度专利授权量2.44万件,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9152项,交易总额109.47亿元。 江苏高校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经验 江苏高校顶天立地,百舸争流,共同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顶天,做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为鼓励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南京大学首开先河将SCI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次数等作为评价院系、教授学者的研究质量, 以及理科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一决策对南京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学校声誉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其他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质量的提升, 为中国SCI论文数排名跃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在基础研究上形成拳头,南京大学在普遍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打造“学科特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为建设新型基础研究基地,该校近年来以“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为引领,在学校层面遴选 10 个左右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在院系层面遴选 100 个左右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层面遴选1000个左右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问题,瞄准这些科学领域的“硬骨头”, 创新体制机制,组建国际一流团队,打造世界一流学术重镇和人才高地。 立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于高校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将学科专业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起来,既遵循学术规律,又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创新成果既“供得上”,又“转得出”“用得上”。为此,江苏各类高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学术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南京工业大学是典型代表。该校以徐南平院士为首的膜科学团队承接“王子造纸制浆尾水零排放”课题,研发形成膜集成技术,成功实现了制浆废水零排放和全回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一所两制”双轨制运行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已成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典范。“一所”就是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两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运行机制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在该创新模式中,研究中心负责基础原创成果产出,公司负责二次开发和转移转化,包括技术升值和孵化衍生公司,打破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瓶颈”,实现了人才、学科、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核心技术的落地。 强国,努力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在关键领域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江苏从2010年起先后启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等“四大专项”,打出提升高等教育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的“组合拳”。截至2018年底,省级财政为“四大专项”累计投入超过百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包括行业特色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江苏高等教育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全面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布局,着力打造一批体量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度更高的协同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高地。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国防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工信融合学科建设计划、理工融合学科建设计划,在巩固航空宇航优势地位的同时,融合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共同服务航空航天“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