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展示“基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课程成果。 潮间带生物标本、观测报告,展现潮间带生物魅力的图画、美文,以及改良版下水裤……这些都是“基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课程作业。特别的是,不仅作业完成者是一群小学生,课程设计也出自小学生之手。 “我参加暑假培训班的时候,了解到潮间带生物的相关知识,觉得潮间带生物很有趣。”柴华是厦门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一次课外学习使他认识了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不过,课程仅限于带我们到海边观察,感觉还不够。”柴华说,他把这个经历告诉汪屹阳、林煜程两位同学,三个小伙伴一琢磨,决定结合厦门丰富的海洋资源,设计一堂属于沿海城市学生的生物课。 查文献、找数据、采访专家……三个小家伙为了设计好课程做足了准备工作。他们还运用了时下流行的STEAM教育模式,使课程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个方面。课程设计完毕后,他们在校内招募体验者,一起开启探索之旅。 通过调查,大家发现,厦门黄厝海滩潮间带生物中,软体动物总量排名第一。除了学习潮间带生物知识,孩子们还收获了“工程成果”——在传统下水裤上加装防水口袋,方便“讨海”的时候装手机等随身物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