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客套话。上海愈加懂得,主动对外合作——哪怕自己多一些付出——会打开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大的机会。这也是“中心城市”之为“中心”的本意。市领导也一再强调这样的格局与胸怀。如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明确的一个观念是,一体化绝不是“人家借用我们的资源”。恰恰相反,上海作为“龙头”,完全应当主动靠前,同兄弟省市们共谋“1+3>4”的大文章。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一种志气和自觉。 置身全局,是要带动大局。很多事,上海就是要先行担当、先行探路。 细微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率先推进,宏大至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突破攻坚,这一年的许多事,都是上海需要担起的厚重使命。 它们或是要为全国探一条新路、创造一个样板,或是要帮助各地借助上海的平台、网络、通道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参与全球价值分配,又或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新平台、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甚至是从一个特殊的切口去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无论宏大还是细微,担使命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大量心血、迎接不同程度的挑战,何况是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加剧的环境里。 但人们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上海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国家将战略任务交予上海,是信任,也是重托。很多人还常常念叨一句话:关键时刻,舍我其谁! 而对上海来说,担起使命,服务全国,本身也是自身发展历史性的机遇。 突破“极点” “我们真的是有事好干。” 当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由习近平总书记交到上海手中时,人们先是感到兴奋,随即而来的则是不小的压力。当然,压力,很快也转为动力。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不是一般的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并非简单增加一个资本市场里的板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亦需要有深层次的突破和提升。 一条逐渐明晰的共识是,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承载着国家战略,凝聚着国家意志”。同时,它们“重塑了上海发展的空间,引领着上海发展的未来”。 上海将它们视作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支撑”,视作应对当前复杂形势、赢得未来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也视作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契机。因为重要,围绕它们的一切举措,都有“抢占发展先机”的紧凑步伐;所有的改革、创新和探索,都在全力寻找那些“能让人为之一振的东西”。 11月初,上海西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雏形初现,而东南角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经度过热火朝天的“双满月”。一东一西,构成“对内对外开放的两个扇面”。上海对它们的期许是:两翼齐飞。 8月20日,“东翼”先一步起势。一场不到一刻钟的揭牌仪式,临港新片区开笔书写新的历史。 在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的外部环境中诞生,临港新片区承载的期许不言而喻——它不光是“新时代上海发展的一张‘王牌’”,这是必须突破的“极点”;它还是代表中国和世界对话,身上烙印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没有时间留给它盘旋升空,“直插云霄”是必然的战术选择。 新片区揭牌10天后,震动市场的“临港50条”问世。涵盖人才、税收、住房、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在内的50条新政,给临港的“一飞冲天”加足了燃料。政策发布后的首个工作日,临港行政服务中心的电话被咨询者打爆。宽阔的临港大道,破天荒地堵起了车。 要建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制度供给是重中之重。这不光是改革力度、速度的问题,更要号准经脉、找准要害。 临港最近一轮推出的“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的领域和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力求成为政策高地。市场反馈:56条,条条是干货,对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颇有裨益。 而在西翼,“高地”二字,被反复强调。从4月到10月,不断推进中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明确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价值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 做高地,除了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领先,更要示范牵引。这又是一场制度的“开荒”——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打破原有的行政区隔,探索出突破传统体制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机制。 过去一年,许多无先例可循的实践值得圈点。长三角跨省医保结算,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却从烧“一壶水”开始,逐渐让“一池水”沸腾起来;在加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基础上,长三角更进一步,从民生出发,开展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等试点;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上,大科学装置和设施有23个,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已经有26000多台…… 三省一市形成共识,就是要拧成一股绳,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制度”,推动重大改革举措突破集成,进而拥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量和气势,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样的视野下,无论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还是苏浙皖的“各扬其长”,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最紧迫的不是简单的各自补短板,而是要贡献自己的长板,拉长自己的长板,重新组成一个更大的木桶来盛更多的水。 这是今年5月又一次三省一市主要领导聚首时提出的观点。上海所能贡献的最显著长板,就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而“科创板”就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今年6月13日开板至今,科创企业跃跃欲试。先期登陆科创板的28家企业所公布的半年报,更是揭示了这一新兴板块的含金量。 截至目前,在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占据了四成;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长三角企业更是接近半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