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1
摘要: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青海新闻网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期“智库建言”约请了省内外相关专家,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资参考。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入手,在精准把握社会治理内在规律和深刻体认社会治理实践经验基础上,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重从八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重要论述,从而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于对人民概念的深刻体察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将人民性作为基本的工作导向,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以充分体现社会治理的本质和基本旨归。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而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能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基于对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民意的充分体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从而超越了不少西方学者在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之间进行非此即彼式选择的两极化思维模式,并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这一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突出体现在党建引领,特别是要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把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让他们切实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真切服务群众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度。政府负责并非等同于政府凡事亲力亲为,而是要求政府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成为社会治理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成为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的协同作用之发挥,这就要求社会力量要在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一种依法、有序和有效的参与,这就意味着社会公众要依法行使权利、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和重要基石。

  打造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目标任务。所谓共建,强调的是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为此,要在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并积极地引入公众参与,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主导型合作建设。所谓共治,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助推社会治理。其中,各级党委要扮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角色,各级政府则要承担起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并要为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公共空间。所谓共享,强调的是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共享则是从社会治理的目的层面指明了社会治理要为了谁的问题。换言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终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有机结合。系统治理意在强调要防止采用单打一、分散化、碎片化的治理方式,要形成多元主体联动整合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功能,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和公众协同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形成多方合力;依法治理意在凸显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要将法治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源头治理就是要从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源头入手,逐步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心理疏导机制,从而使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的反应式社会治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和提前疏导的前瞻性社会治理,进而增强社会治理的主动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综合施策强调要打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开展社会管理的思维定式,要根据社会治理实际灵活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手段、教育手段、科技手段,要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从而更为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四化”的论述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指明了新的方向。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都在基层,因而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必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还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还要求党和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着力加强居民对所生活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依靠基层党组织力量,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帮助邻里间形成熟悉的安全网络,同时重视孩子在其中的联结作用,建设一个居民生活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除了要推动城市社区治理,还必须改进乡村治理。要通过自治给予村民更大的空间,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要大力加强基层行政法治建设,促使基层政府的公共权力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要引导广大村民主动学法、严格守法、自觉用法,确保村民始终在法律的框架内自治。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