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卢锐 马士茹 王博宇 实习记者 苗蕾碧海蓝天间,黄金海岸风光无限,东方海港壮美亮丽,邮轮母港舒展双翼,更远处的岸桥鳞次栉比,一艘艘船舶向着大海扬帆起航,24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驻足深圳蛇口招商局广场,向南眺望,好一幅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工笔画! 而透过70年的历史望远镜,当1950年罗湖口岸刚刚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之时,这里只是边陲小镇、荒凉渔村。如今,深圳已经拥有2000万人口、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先行者。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城因水兴,港通天下。 七十载风雨兼程,交通人奋楫前行。从压船压港压货跃升到货物吞吐量全球最大,从支流不通、干线不畅到干支衔接、江海直达,从“既乱又烂”艰难起步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一个个辉煌壮丽的水运发展剪影,映射出奋进征程波澜壮阔、先行篇章浓墨重彩,诉说着交通人的励精图治、先行者的奋发图强。 聚焦今日中国水路运输网,一座座码头连点成线,一条条航道纵横交错,融入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在滚滚浪潮中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积聚了磅礴力量。 中国港口屹立世界东方 午后的秦皇岛,海风习习,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港外锚地停泊着数十艘船舶,港区内巨轮停靠,装船机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忙碌。这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的日常场景。 秦皇岛港自近代开埠以来,距今已有121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承担起“北煤南运”的重要使命。然而,港口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技术一度制约着经济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曾在秦皇岛港工作,当时体重只有120多斤的他,需要吃力地扛起150斤到200斤麻袋。“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黄镇东回忆。 如今,秦皇岛港已是世界上散杂货运输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港口吞吐量从1949年的23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1亿吨,秦皇岛港用了52个春秋;从1亿吨到2亿吨,只用了5年。改革开放至今,秦皇岛港累计运输煤炭约44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晴雨表”。 秦皇岛港的繁荣仅仅是我国港口巨变的注脚之一。港口下放地方、支持货主单位自建专用码头、鼓励港口利用外资、提高装卸效率……在新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舞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改变了全国港口设施破旧、技术落后的面貌。 目前,我国亿吨级大港数量达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444个,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进出。2018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3.51亿吨,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30倍。 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已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海运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有7席。 在祖国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演绎了多少因港而兴的传奇。 1980年3月26日,浙江省首艘从事外贸运输的货轮“姚江”轮自宁波起航,满载货物驶向香港,开启了浙江外贸运输事业新纪元。 在海上跑了42年的陈孝照,是当年“姚江”轮的第一任船长。让陈孝照印象深刻的,当属上世纪80年代随船到香港的场景。“我们当时都是500吨甚至更小的摩托船,香港的船起码1万吨、2万吨,甚至十几万吨的船都有。”老船长感叹。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品的转变。当年“姚江”轮上多为食品罐头等外贸初加工产品,如今已转变为机电等电子产品。2017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大关的港口,至今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长江龙头的上海港,自2010年起,连续9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1978年,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在这里首航,当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7951标箱。这个数字在2010年达到2906.9万,首次超越新加坡,跃居世界第一。洋山深水港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吊车轻松地将集装箱从海轮上吊起,准确无误地放在导引车上,“乖巧”的自动导引车随即驶向堆场……滔滔东海畔,桥吊装卸高效有序,一举一动都来自操作控制中心里轻点鼠标、微调摇杆。 这里有“不会迷路”的自动引导车,由地面6万多个磁钉精准导航;有“聪明灵活”的桥吊和轨道吊,可远程轻松操控;还有独一无二的“中国芯”——上海港集团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是码头运行的“大脑”。 与昔日肩扛手搬不同,码头工人们动动鼠标就能开桥吊,码头作业实现了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7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箱。 而十几年前,洋山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岛屿。“洋山港区四期工程是港口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今昔对比,在港口工作长达22年的黄镇东感慨万千。 创新驱动力无穷。从追赶式发展华丽转身为领跑式发展,以智能装卸、无人码头为代表的智慧港口,正在推动中国港实现新跨越,标记新高度。 港兴通天下。目前,我国签署的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总数达38个,覆盖47个国家,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第一。我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沿海各省份港口资源整合为突破点,辽宁港口集团、渤海湾港口集团、安徽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一座座世界级大港正在转型升级中绽放新的璀璨光芒。 从航道“肠梗阻”到大江大河百舸争流—— 黄金水道熠熠生辉动能迸发 一些关键的节点,往往生动标注历史的意义;翻天覆地之变,常常厚积于细微之间。 6月29日,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碧波如练,两艘500吨级货船“风顺666”轮和“宇峰379”轮满载着货物,驶离四川广元港红岩作业区。全江通畅的嘉陵江,全年可通行500吨级船舶,与沿江的铁路网、公路网共同构建起立体交通走廊。 “嘉陵江上滩连滩,滩滩都是鬼门关。半年走一转,十船九打烂。”这是30多年前水路运输者对嘉陵江的描述。如今,嘉陵江成为国家规划的18条高等级航道中第一条实施全江梯级渠化开发建设的河流。 “通过广元港,我们大西北的矿产品、农产品,可以大运量、安全及时地运往沿江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地,运输成本至少下降30%!”甘肃明珠矿业公司董事长许健对企业效益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