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平湖,百舸争流。75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中国航运业的先驱卢作孚先生曾对川江水运充满憧憬:“水坝将使长江上游的水位大大提高,终年四季通航大船。1万吨以上的海轮可以从东海岸上溯1300海里,一直抵达重庆,使这个内陆城市变成海港……”当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宏大愿景能够迅速在今日中国走进现实。 千公里之外的湖北鄂州,正在扎实推进戴家洲水道整治工程。50年不腐烂的无纺布上,拴满了30公斤重的水泥预制块,被专用铺排施工船沉放到江底,控制住水中“流动的沙丘”,稳固河床。江底“铺地砖”、滩上重建植被、岸上生态结构防护,施工现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立体施工图景。 “安庆至武汉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2018年年底,湖北省在成功攻克世界级难题——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投资37.4亿元实施“645工程”。“645工程”横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对包括戴家洲在内的7个碍航滩段进行系统整治,竣工后万吨级海轮可常年直达武汉,武汉也将成为中西部的“出海口”。 全线发力,处处开花。下游,南京至长江出海口431公里的12.5米深水航道历经7年建设实现全线贯通,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港;中游,三峡升船机投用,船舶翻坝像走楼梯一样上上下下;上游,600余公里江段航运条件显著改善,结束了“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九龙坡至朝天门河段等一批航道整治工程有序实施;长江支流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项目建设全面加快,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古往今来,长江处处是“鬼见愁”的险滩激流,曾让无数船舶折戟沉沙。现如今,长江已成为世界上最忙碌的内陆“水上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巨龙横贯东西,绵延2800多公里。年货运吞吐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1万吨,增长到2018年26.9亿吨。长江航运每年对沿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达2000亿元以上,间接贡献达4.3万亿元以上。 “未来大型标准化船舶,可以实现从重庆到上海港洋山港区、浙江宁波舟山港的‘江海直达’。”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如是憧憬。 与长江航运能力巨幅提升相映衬,西江航运干线发展成为沟通西南和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京杭运河成为我国“北煤南运”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长三角、珠三角航道网已成为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本形成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航运布局。内河水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条条大江大河正被打造成为黄金水道,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8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35万公里,占总里程的10.6%。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37.43亿吨、货物周转量15365.89亿吨公里。 从干支不通到江海直达—— 多式联运风生水起融汇大交通 沿海港口成为一个个强劲支点,辐射八方、联通海内外;内河航道变身一条条活力动脉,带动沿线通江达海。港口向内陆腹地延伸,水运发展产生了更多可能,承载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 2018年4月,满载着2万多吨铁矿石的国内首艘江海直达散货船——“江海直达1”轮在安徽马鞍山马钢港务原料总厂码头启动卸货作业,首航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江海联运迎来新发展。 不到两个月,国内首艘河海直达集装箱船“汉唐上海”轮缓缓驶离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三期7号泊位。该轮可载124标箱,主要投运于洋山深水港区至苏州航线,途经京杭运河、苏申外港线、黄浦江、长江口。 5个月后,江海直达1140型集装箱示范船“汉海1号”轮也从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二期驶出,首次执行武汉新港至上海港洋山港区江海直达运输任务。这艘长130米、宽23.9米、深11米的轮船,最大载重量达13600吨,成为目前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船。 目光转向东北大地,渤海之滨的大连港引人注目。 大窑湾港区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工作人员对57车来自日韩及我国华东、华南、环渤海等地区的货物进行装卸作业。几个小时后,这些货物搭上了中欧班列,经过满洲里口岸、横跨俄罗斯,直达1万多公里以外的德国杜伊斯堡。这是今年4月正式开通的“辽满欧”过境班列,全程约10868公里,运行16至22天。这座拥有117年历史的港口,正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2011年列入全国铁水联运示范港口以来,大连港已经形成“4大中心、12个场站、31个站点”的内陆网络,铁水联运班列每周运行50余班次,覆盖东北地区50余个站点。 这个东北对外开放的门户、环渤海地区中转的枢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辽宁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6000万吨,同比增长4.9%。 从河海直达、江海直达到多式联运,从散货船到集装箱船,水运通道、结构、装备持续优化,水路运输组织创新发展,高质量融入综合交通运输网。更生动的变化,正在更深的层次发生。 从北向南、自西向东,鸣笛起航的轮船、呼啸而过的列车、腾空起飞的航班,正在神州大地上铺展一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从举步维艰到角逐前沿—— 科技创新气象万千活力激荡 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为中国航运事业留下一个“既乱又烂”的摊子,水运发展举步维艰。当时约有100万总吨的海船被国民党军队胁迫去台湾,留下来可营运的仅有沿海轮船33艘、5.6万总吨。 当年9月19日,招商局“海辽”轮冲破国民党在海上的重重封锁,历经8天9夜,最终到达解放区大连港,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毛泽东主席发电报祝贺嘉勉,新中国5分纸币也将“海辽”轮图案印在正面的右边。 如果说“海辽”轮的成功起义是革命征程惊涛拍岸之一瞬,那么“新海辽”轮的交付则是新时代交通人激流勇进的缩影。 8月28日,招商局拥有的全球第二艘30.8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在辽宁省大连市如期交付。这艘意在纪念“海辽”轮起义壮举的“新海辽”轮,汇集了当今世界最先进设计理念和优良建造工艺。 70年筚路蓝缕,中国水运天翻地覆慨而慷,我国船队规模跃升至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净载重量超过2.5万亿吨,集装箱箱位196.78万标箱。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3家航运领域企业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