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寿茂透露,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社会上的单位悬挂标语口号是很常见的。但聂荣臻对科技工作的规律非常了解,明确提出办公室要干干净净、安安静静,墙上不挂任何东西。1958年各地掀起大炼钢铁热潮,聂帅又一次顶住压力指出完成导弹仿制是最大的政治,航天人不参加大炼钢铁。 为中苏友谊而来 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苏联派出的专家陆续抵达。马神庙作为老五院机关所在地,也是苏联专家及家属在北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 这些专家年龄从30多岁到50多岁不等,许多都有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历。中方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当时,陆寿茂的老师、导弹遥测系统专家斯特里的孩子尚在襁褓中,妻子照顾不过来,中方专门为他们家请了保姆。
苏联专家和一部科研人员在一起 仿制工作初期,针对研制队伍中出现的不切实际的冒进趋势,聂荣臻指出,仿制是爬楼梯,爬上楼梯才是平地,那时再学跑步,要通过仿制爬楼梯、大练兵,再向独立设计发展。为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快仿制工作,五院下发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的通知,要求把“1059”的资料吃透,凡是有苏联专家的单位都指定专人跟班学习。 陆寿茂介绍,那时候专家一般9点到单位,他们则8点就到岗,提前做功课、准备问题。对于提问,有些专家当场给予回答,有些则要回去作准备,下次过来时再解答。
1959年梁守(左)、任新民(右)和苏联专家在北京香山 后来担任211厂副总工程师的辜仲华生前回忆,专家为仿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手把手辅导下,211厂200多名修飞机的铆工学习高温钎焊、氩弧焊等焊接技术,成功变身为制造导弹的焊工。总体来看,当时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大都对中苏友谊怀有深厚感情,愿意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己所能,帮助中国人解决仿制中遇到的问题。 工作之余,许多苏联专家与中国航天人建立了深厚友谊。辜仲华、陆寿茂都与记者分享了获邀到马神庙专家住处参加家庭聚会的故事。来自江苏盐城的陆寿茂喜欢吃甜食,斯特里老师家里准备的沙拉、列巴是他的最爱;而中国的水饺则是苏联专家钟情的食物,这样的餐食真可称得上中西合璧。 中国人民是聪明的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苏联提供资料不完备、仿制生产需要解决的难题较多,按计划在1959年10月发射“1059”的目标无法实现。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上级同意任务节点推迟。 1960年夏,正当仿制进入决战的关键阶段,苏联突然宣布中断援助、撤走专家。在为欢送苏联专家召开的座谈会上,斯特里动情地说,有幸来中国尽我所能一起工作,这样的经历十分难得。我相信中国人有足够智慧,仿制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 当此之时,聂荣臻指示五院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仿制“1059”绝不动摇,无论如何要搞出来。他还对五院的领导王秉璋、王诤说,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并不比别的民族笨,要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和工人搞出自己的导弹。
科研人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苏联撤走专家确实对仿制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但徐兰如对此有着辩证的看法。他认为,苏联专家的撤走,逼得中国人自己动脑、动手、创新,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这一观点在许多方面能得到印证:苏联专家认为中国生产的发动机推进剂不合格,需要从苏联进口,一部主任、“1059”总设计师梁守经过计算分析,证明国产推进剂完全满足使用需求;为推进剂箱体增压需要一种气瓶,在苏联是用大直径薄壁无缝钢管制造的,而中国尚不具备生产条件,后来航天人大胆选用国产厚壁无缝钢管,加工出薄壁无缝钢管,成功实现替代…… 仿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时,徐兰如的担子更重了。由于梁守奉调去发动机研究所任所长,徐兰如要代总设计师工作,同时由于兼任211厂的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不在时还要代总工程师把关。徐兰如回忆,那段日子基本天天扎在单位,晚上要一直忙到没有问题积压为止。
徐兰如(左三)与同事讨论工作 1960年10月23日,完成仿制的3枚“1059”(2枚战斗弹,1枚遥测弹)和仪器、地面设备搭乘专列,从北京前往建成不久的酒泉发射场。来自一部的试验队员戴晓林回忆,这趟专列保卫等级很高,沿途由部队官兵和民兵分两层护卫。
导弹起竖吊装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由徐兰如亲手签发“准生证”的“1059”导弹喷着火焰从发射台缓缓升起,直刺云霄。约8分钟后,成功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人们欢呼雀跃。 发射成功之后,聂荣臻在发射阵地会见参试人员。他高兴地问,竖立的导弹象征着什么?戴晓林沉思一下,响亮地回答:“像一把利剑高耸蓝天,直刺敌人的心脏。”旁边的张爱萍将军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 在基地专门为任务成功举办的庆功宴上,聂荣臻在发表讲话时对“1059”的成功发射给予高度评价:“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以及解放军指战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年12月6日和16日,“1059”又分别进行了两次发射试验,均获成功。“1059”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从技术上看它虽不是十分先进的,但毕竟是我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的第一步,用徐兰如生前在自传中的话说,可谓“东风第一枝”。 参考资料:《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丛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