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7月19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创新引领,智慧先行”为主题,主要展示近年来行业领先的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电子商务、植保服务、智能农机、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板块。本界农业博览会自19日—21日为期三天。 据了解,自2016年开始,中国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3届。三年来,展会吸引了北京中科赛诺、大疆无人机、神州泰岳、浙江托普云农、北京派得伟业、上海左岸芯慧、甲骨文超级码、上海中信、华维节水、广州极飞、佳格大数据、蒙草大数据、汇通达、江苏深农智能、南京东邦、科沃信息、叁拾叁、绿色研究院、云飞科技、苏州捷安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美国、荷兰、日本、以色列、丹麦、台湾等11余个国家和地区组团参展参会。 农业气象服务推动智慧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据中科赛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忠意介绍,全国共有18亿亩土地。过去,农民种地是凭经验,不仅浪费了大量农药、化肥,难免还带来农药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通过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等国际前沿技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并减轻农业面源污。目的是通过精准农业SaaS打通我国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赋农为目标。 我们先是给土壤做“全身体检”,根据地块养分差异、目标产量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制定科学高效的肥料施用方案。根据病虫害发生的适宜条件,分析作物生长环境条件下病害发生的概率,预报病虫害种类和爆发时间,从而在病虫害爆发之前精准灭杀。 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气象因素的敏感程度,进行指标设置,提前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避免或减轻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包括播种适宜性分析、物候期预测、病虫害预测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服务贯穿农业种植的每个环节,从播种前的准备到收割入库,进行全面的指导,最大限度的减轻损失。中科赛诺通过自主研发的气象和气候模型,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有效的观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划区,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模型使用的方法有传统统计分析、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Bayes 判别分析、Fisher 判别分析等。 模型还会考虑不同种类农作物所需的环境及需求,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病虫害进行预估,进行全天时的监测,同时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处理,制定出高效的灾害应对措施,并对灾害情况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判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业遥感服务大幅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遥感服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农作物监测,也是农作物中最重要的监测类型。包括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识别与作物种植结构监测、作物成熟期预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农作物产量监测,为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种植过程中播种、施肥、收割等生产管理活动的优化提供支撑。农作物长势监测通过下载指定时间覆盖目标地块的卫星影像,提取能够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对指数进行分析,获得作物长势信息。农作物长势的监测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分级显示作物生长状况,分区域统计水田和旱地中不同长势占的比重。不仅能为早期的估产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田间管理提供及时信息。 农作物识别与作物种植结构监测方面,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掌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准确预估估和预测作物产量,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和作物种植空间布局。利用遥感数据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传统的地面调查相比,可以较大程度的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客观性强,并且可以极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物成熟期预测通过遥感影像对作物成熟期植株不同部位含水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监测,形成其变化规律的数字表达,形成作物成熟期精准预测,合理安排收割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