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还称,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至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险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就歌斐被诈骗一事,京东已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 “我们希望歌斐正视其管理问题,在提高自身专业性上面做好功夫,而不要试图通过混淆视听一味推卸责任。歌斐无端对京东发起诉讼的行为已经对京东的声誉产生了严重影响,京东严正谴责歌斐枉顾事实的作为,并保留对其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不过,澎湃新闻称,诺亚财富并不认可京东的说法,诺亚财富相关人士回应称:“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正在积极配合并尊重司法调查的结果”。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法定代表人为刘强东。 持续发酵:多个私募及券商资管计划踩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至少8家资管机构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曾为承兴国际融资,包括信托、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其中,苏宁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云南信托有名为云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产品卷入其中,已向昆明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疑云重重 在真相揭晓前,无论是被捕的罗静,还是其控制的博信股份和承兴国际控股,亦或是看似“无辜受害者”的诺亚财富,都萦绕着重重迷雾。 罗静为何被拘? 关于罗静突然被警方拘捕的缘由,各方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也没有警方的正式通告。 承兴国际控股在公告中称,无法确定罗静出于何种原因或事件被刑事拘留。博信股份对于实控人被拘捕的起因只字未提,仅称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诺亚财富则在7月8日发布英文公告称,罗静因涉嫌诈骗被警方拘捕。 36氪发文称,有消息称,罗静以大量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质押,发行信托产品融资,但目前资金链断裂,被金融机构以经济诈骗案报案抓捕。 博信股份不跌反涨,斩获两连板 诡异的是,在公告发布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也就是本周一和周二,博信股份竟意外连续收获两个涨停板。 7月8日,博信股份早盘一字跌停,创2015年9月以来最低,但午后一开市,该股就被大约7亿元巨资买盘撬开跌停板,只用3分钟就从跌停变涨停,股价振幅达20%,分时成交额高达7亿,换手率超30%,相当于有一半的流通盘筹码换手了一遍。截至收盘,有9.72万手封住涨停,换手率达60.99%。 7月9日,该股再度涨停。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称,这种手法疑似为江浙资金在盘中对倒博信股份。仅8日当天,博信股份龙虎榜“买一”为申万宏源证券温州车站大道证券营业部,安信证券盐城世纪大道营业部和海通证券嵊州西前街营业部也大笔买入,成交惊人。实际上,从去年10月18日到今年,多个温州席位在内的江浙资金买入博信股份。 《中国基金报》报道称,业内人士表示,博信股份养“壳”多年,十年来3次卖壳,随着实控人再度被刑拘,极有可能有人趁乱低吸,上市公司控股股权将再次发生变更。 博信股份曾经两次改名,前身为红光实业。公司于1997年上市,一路亏损后,重组为ST博讯。在一度要退市之前,又变更为*ST博信。十年前,博信股份被当时的东莞首富杨志茂拿下。2015年11月,由于杨志茂因涉嫌行贿而被刑拘,股权转给了深圳前海烜卓投资。2017年7月3日,烜卓投资和杨志茂的配偶“朱凤廉”将持有的博信股份卖给苏州晟隽,实控人由此变为罗静。 庄股?承兴国际控股此前多次大跌 在本次“闪崩”之前,承兴国际控股的股价早在几日前就出现了大跌的情况。该股于6月27日下跌10.2%,7月2日跌15.74%,7月4日跌16.14%,7月5日跌8.93%。 承兴国际控股还被质疑为庄股。《每日经济新闻》称,从2015年下半年的股价不足1港元到今年4月超过9港元,承兴国际控股股价涨了数倍,但日均交易量并不算多。Choice数据显示,承兴国际控股近三年来的平均日成交额约为670万港元。 “股票好不好,主要看成交量。如果股价一路上升,每天都是几百万港币的成交量,这样的股票不能说是好股票,走势上就是比较典型的庄控。”《每日经济新闻》引述香港富昌证券研究员曾子明表示。他还建议,港股市场上日均成交没有几千万港元的尽量不要参与。 诺亚财富究竟是不是承兴国际的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诺亚财富已深度介入承兴国际控股。就在6月19日,也就是罗静被捕的前一天,诺亚财富旗下数家公司成为承兴国际控股股东,持有6.77亿股。 港交所披露的权益变动信息显示,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诺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诺亚(上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6月19日共同获得6.77亿股承兴国际控股股份,占比62.84%。 而诺亚财富对此发中文公告强调,该变动并非股权转让,而是股权质押行为,公司也不是承兴国际控股的股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