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良渚古城遗址 就这样征服了世界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7
摘要:兼具“见证价值”“典范价值”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而以大量玉礼器随葬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城市新闻  
 
   
 
   
  良渚古城遗址 就这样征服了世界  
  2019-07-07 08:02:57杭州网  
 

青年时报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背后是一群人为之奋斗的故事。它是80余年来四代考古人一路的坚守,是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一百多人全年无休日日夜夜努力的成果,也是世代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良渚人尊重、传承和守护文脉的精神信仰。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申遗成功后,这里又将怎样进行保护,发生怎样的变化?

●申遗成功的奥秘

良渚古城遗址到底凭何跻身于世界遗产?

它为什么能被称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兼具“见证价值”“典范价值”

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早在2013年11月6日,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科林·伦福儒在参观了良渚古城遗址后表示,“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2017年12月9日,他出席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又强调:“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依据的是《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四条,通俗来说是“见证价值”和“典范价值”。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蒋卫东这样解释:“见证价值,是指其可以为一种文明或文化提供特殊的见证,良渚古城遗址最大的见证价值就是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典范价值则是遗址针对全人类的示范意义,良渚遗址的规划在当时具有一些独特的意义。”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那么,良渚古城遗址为什么能被称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人类社会发展到迄今五千年左右的时候,是世界各地开始进入到国家发展的时间点。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按照我国的历史文献记载,一般将夏作为王朝的开始。夏开始的年代被暂定为公元前2070年,但由于处于晚商阶段的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以致国际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也就是说,有文字记载的夏距今四千年,殷墟才三千多年,那么代表东亚地区的文明古国——中国,进入国家发展阶段的历史能不能追溯到五千年以前?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此,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刘斌解释,“通过良渚古城的发现,我们能证明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可以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具有国家形态的遗址。良渚在大型工程、分等级墓葬、复杂的社会分工等各个方面,都已达到国家级的发展水平。”

古城和分等级墓葬证明国家属性

如何证明当时的良渚古城已具备了国家形态?

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所在,良渚古城遗址内的城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古河道贯穿其间。其中,莫角山宫殿区及城内的台地、城墙、外围水利系统等均为人工堆筑而成,是典型的土筑文明。

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良渚中晚期才兴建起来的外郭,距今5000年前后较短时间内建设起来的古城及城内高地、外围水利系统土方量就有约917万方,是当时世界上工程总量最大、难度最高的建筑工程。刘斌在其论文《良渚:神王之国》中,曾估算这样一个工程,如果按照每年农闲时间参与古城建设100个工作日计算,哪怕1万人同时做工也需用时27.5年。他表示,“要修建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必然需要高度集权和分化的社会组织才能完成,这无疑是良渚文明进入国家社会的重要标志。”

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大量分等级墓葬和玉礼器的发现。

玉礼器系统及神徽,在整个环太湖流域良渚玉器上的表现极为统一。而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良渚文化大墓,尤其集中体现了王者的高贵及男女贵族的分工。刘斌表示,与早期的氏族社会不同,这至少说明当时的良渚已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等级与人群分工。

四代考古人的坚持

良渚文明体系如此庞大,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发掘的?

要揭秘这段埋于地下的历史,并不容易。

第一代:上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施昕更

主要成就:发现以良渚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

良渚遗址的考古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1936年12月,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馆员施昕更,首次进行良渚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80余年考古史的序幕。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24岁的施昕更先后3次对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及长明桥钟家村等六处遗址进行试掘,获得大量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

第二代:上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牟永抗、王明达

主要成就:发掘反山和瑶山遗址

如果施昕更算是第一代,第二代则要跳跃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牟永抗担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室(史前考古)主任,王明达是反山遗址发掘的领队。举世瞩目的反山和瑶山遗址,就是分别在1986年、1987年发掘的。

第三代:本世纪初

代表人物:刘斌、王宁远

主要成就:良渚古城重现人间、良渚水利系统得到确认

2007年,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得到确认,揭示了“中华第一城”和“世界第一坝”的宏大格局。这其中,以刘斌、王宁远为代表的第三代考古人功不可没。

第四代:如今

代表人物:宋姝、姬翔等

而今的良渚考古人已是第四代,他们很年轻,都是80后、90后。他们除了田野考古,更多地采用“科技考古”方式,去复活那些被历史掩埋的文明。

●遗址保护的民间功臣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保护,

再到如今为古城遗址骄傲,他们也在不断进步和转变。

为保护良渚文化遗址,各级政府和文保部门发动群众,培养了一大批当地文保积极分子。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