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从秦岭地区到塞北沙漠边缘,从山东沿海到新疆的绿洲,我见证了樱桃种植在中国的普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毛乌素沙漠地区进行的樱桃种植,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沙漠地区种植欧美大樱桃。在中国,樱桃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也是中国人民让沙漠变绿洲的有效武器。如今,陕西水土流失问题大大缓解,植被面积得到很大恢复。这是中国政府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赏樱桃花、采摘樱桃,加工与樱桃有关的农副产品……现在,中国不少地区都开发了与樱桃有关的经济产业链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又将这种生产、旅游和消费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中国农民的很多创意值得匈牙利农民学习。 我被中国人民那种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这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是对我工作的重要肯定,也是我毕生的骄傲。农业技术合作的果实凝结了我与中国的深情厚谊。我衷心希望匈牙利与中国友谊地久天长,祝愿中国发展越来越好。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世界园艺学会樱桃分会会长、匈牙利布达佩斯考维尼斯大学果树系系主任,本报驻波兰记者于洋采访整理) 高铁是中国发展的闪亮名片 (叙利亚)马吉帝·阿尔玛 我曾在经济学课上与同学们讨论时指出,中国经济具备很强的韧性,将保持快速增长。事实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高铁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也体现了“中国速度”。这样的高效率源于管理得当、部门协调配合到位、员工勤劳肯干。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上大学时,中国开始引起我的关注。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一定优势,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我曾在经济学课上与同学们讨论时指出,中国经济具备很强的韧性,将保持快速增长。事实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见证了这片神州大地蕴含的无限机遇。当时我在巴林的BFG集团工作,这是一家为铁路制造业等研发和生产复合材料产品的跨国公司。集团派我来长春,负责成立了长春嘉林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有限公司。这家合资公司先后为中国高铁引进整体卫生间模块及导流罩两项重要技术。 高铁是中国发展的闪亮名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中国高铁不仅实现了牵引力的大幅增强,更实现了速度的跨越式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为建造高铁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通过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让合资公司也可以参与到高铁的技术研发中来,大大提升了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最近几十年,中国高铁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约2.9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让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从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到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国高铁及其代表的高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成为很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联通性的重要一环,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品质的象征。 高铁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也体现了“中国速度”。以高铁整体卫生间研发为例。完成可行性研究设计、制作模型和上路测试等环节,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两年时间,在中国仅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的高效率源于管理得当、部门协调配合到位、员工勤劳肯干。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之一。 国家快速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刚来合资公司时,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只有3个汽车停车位。现在,公司扩大到400多人,还专门修建了停车场。最近我们打算再次对停车场进行扩建,以满足员工通勤需求。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到明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说明中国不仅将发展作为优先目标,更在努力实现社会平等,将发展的福利惠及每个人。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长春嘉林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报记者李欣怡采访整理)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迸发出澎湃活力 (美国)扎克·史密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研环境不断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受益于科技进步,中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国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产生更多重大科技成就。 2005年,我第一次来中国,上海是我到访的第一座城市。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多样性让我深深着迷。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让我流连忘返。精美的文物珍藏虽然只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的一小部分,但我透过它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探索中国各地同样令我着迷。在桂林时,我惊叹于中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风貌是如此丰富多样,从而意识到之前对中国的认知是单一而模糊的。 第一次来华留下的美好回忆,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来中国工作。2015年,我和妻子来到合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刚来中科大时,我们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带学生。一些教授主动提出与我合作,共同研究一些非常有趣的项目,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到温暖,也很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