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前夕,谢里·布里尔(左一)和他的同事正在紧张工作。 卡若利·赫鲁特科(左二)在陕西农村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樱桃。 马吉帝·阿尔玛(右二)和技术员在嘉林公司车间讨论技术问题。 扎克·史密斯(左一)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70年来,众多国际人士亲眼见证了中国走过的辉煌历程,不少人长期扎根中国、参与中国的发展。他们是新中国70年发展过程的亲历者。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系列专版,讲述国际人士眼中的中国发展故事。 我渴望亲自见证并参与中国发展 (美国)谢里·布里尔 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我来华工作就是希望助力中国实现大飞机梦。我想继续见证中国的发展,继续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我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看到祖父母去中国旅行拍的照片,12岁的我开始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去中国走走看看。 我的妻子是中国人。2000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探亲。记得当时上海浦东机场刚运营不久。与近20年前祖父母所看到的不同,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机场和迅速发展的城市。我渴望亲自见证并参与中国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成立。彼时,我在美国波音公司任职。作为声学科学家,我曾参与波音787、747—8等项目和静音验证机计划等。我意识到,加入中国商飞,将给予我从头开始参与中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一次重要机会。能够参与中国的大飞机制造,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不过我也有些犹豫,如此高科技的中国重点创新企业会欢迎我这样一位外籍专家吗? 加入中国商飞的念头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后来,在妻子的支持协助下,我联系上了中国商飞人力资源部。2011年,我携家人来华工作,梦想终于成真。 C919项目一切从零起步。也正因如此,我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C919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以国际技术标准来研制打造。刚加入中国商飞时,中国民用飞机噪声系统的工程人才严重短缺。经过这几年的共同努力,一支专业从事飞机噪声研究的年轻团队已建立了起来,完成了中国民用飞机噪声领域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工作中,我常常被大家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所震撼。2017年,C919首飞前夕,所有的工程师都放弃周末和休息日,24小时随时待命。我也经常在周末接到电话后穿过大半个上海,从位于松江的家赶到浦东机场。为了赶试验窗口,大家一起住工厂宿舍。团队的工程师们在试验中度过了无数个夜晚,迎来早晨的第一缕曙光。那时我最常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C919有关的事情,随时联系我。”看到C919试飞成功,我跟所有的中国同事一起欢呼,这一切都来得太不容易了!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进行亲切座谈。我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言。我至今都觉得非常光荣,倍受鼓舞。我来华工作就是希望助力中国实现大飞机梦。这也是我的梦想。 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了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外国专家科学讲堂。课堂上,我为中学生们讲解飞机制造行业关于噪声的相关要求。在互动环节,我发现孩子们对科技充满兴趣,知识面和视野非常开阔。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同事经常问我是否愿意继续在中国商飞工作,我的答案非常明确:当然愿意!C919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看着它一步步长大、成熟。在降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我想继续见证中国的发展,继续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飞机噪声团队项目经理,本报记者王海林采访整理) 甜樱桃凝结深情厚谊 (匈牙利)卡若利·赫鲁特科 我被中国人民那种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这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衷心希望匈牙利与中国的友谊地久天长,祝愿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 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我获得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颁奖照片,另一张是美国著名匈牙利裔农学专家福斯特·米克拉斯的照片。福斯特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与中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的美国专家之一。正是在他的邀请下,1994年我第一次前往中国,参观他在陕西与当地政府开展的樱桃种植实验园,从此结下了与中国深厚的情谊。 1994年的中国之行,我有两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是当时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仍然靠种植粮食作物。有的农民全年纯收入仅几百元人民币;二是由于长期耕种粮食作物,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都遭受了破坏。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但中国西部很多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很低,放眼望去一片黄土。 上世纪90年代,樱桃在中国是非常稀罕的水果。中国传统的樱桃品种果实小且味道偏酸。我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欧美的甜樱桃品种引入中国。中国有句谚语,“樱桃好吃树难栽”。樱桃树难栽的原因之一,是樱桃树对土质和气候的要求比较高,其次是樱桃树极易患根癌病,这也是长期困扰中国樱桃种植的难题。 为了寻找适应中国环境和土质的品种,我与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樱桃科研团队专家们进行了数年实验,反复筛选、嫁接品种,帮助陕西引进一批樱桃优良品种和砧木。我培育的抗根癌性强的马哈利砧木引入中国后表现优良,樱桃根癌病的发病率降低了40%,目前已成为中国樱桃主要生产用砧木。此外,我还与中国同行一起总结出樱桃“V”字形设施栽培技术和樱桃纺锤形整形修剪技术,大大提高了樱桃产量,广受种植户欢迎。据陕西省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我所提供的品种和技术在华受益面积已接近20万余亩,每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6亿元。 从1994年至今,我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有时是参加学术会议,更多时候是在樱桃园里向果农们传授种植技巧。刚来中国的时候,农民们还非常贫穷,没有什么像样的交通工具,如今果农们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