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一张泛黄老照片,讲述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光辉史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3
摘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扬中市人民医院70年院庆。18日,记者从院方获悉,该院在征集院庆的照片中,征集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而就是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却再现了一段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的光辉历史! 甚至,也能同步见证共和国40年前的“科技发展”历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扬中市人民医院70年院庆。18日,记者从院方获悉,该院在征集院庆的照片中,征集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而就是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却再现了一段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的光辉历史!

甚至,也能同步见证共和国40年前的“科技发展”历史。

一张泛黄老照片,讲述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光辉史

院庆征集76岁老人送来泛黄老照片

6月10日上午,扬中76岁的张耀坤老人和老伴,给扬中市人民医院送来了40年前的一张奖状和这幅泛黄照片。张耀坤老人说,听周边老同事说医院院庆一直在征集老照片、老资料,自己在家无意间发现这些老物件,就送过来,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奖状上,用毛笔行书清晰的写着“张跃坤同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科学实验,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历史久远的“中共扬中县委员会、扬中县革命委员会。”时间为“一九七八年元月”,距今已经整整41年。

在扬中,“跃”和“耀”不分,张跃坤就是今天的张耀坤。这幅泛黄的照片,是当时获奖代表和扬中县委和革委会的领导合影资料。张耀坤是获奖者之一。

张老介绍, 1978年1月,在扬中县委礼堂(原址位于现在扬中中央商场)召开扬中县科学大会,这也是扬中历史上首次科学大会。当年的大会规模也很大,规格很高。大会从全县各行各业,如电子厂、农技厂、教师、卫生等系统中,共推选20位科学人才接受表彰。当时,年仅35岁的他是卫生系统唯一的获奖代表,并且还上台作了发言。

一张泛黄老照片,讲述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光辉史

获奖者详解“小奖状”背后的“大内涵”

在谈及当年上台都说了什么时,老人笑着说,这么多年,都忘了,只记得“发言稿是自己熬了几个夜写出来的”。

对于照片上的26人,他介绍到,手拿奖状和锦旗的20人为获奖代表,其余6人为时任扬中县委和革委会领导。张老还依稀记得照片上的教师获奖代表——夏惠民,以及时任扬中县革委会副主任的王笃义等人。自己位于最后一排右边第二位,他当时手里拿的奖状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奖状。

那么,除了奖状,当时还有没有其他的奖励?张老笑道,就一奖状,没有其他的。

谈到这个奖状,老人兴奋告诉我们,这个看起来是个“小奖状”,其实它有“大内涵”,因为她见证了共和国的一段历史。当时刚粉碎“四人帮”,全国百废待兴,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荒芜。1977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先后提出重建国家科委,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及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6000人全国科学大会等一系列措施,来表彰科学人才,奖励优秀研究成果。由此,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时扬中召开的这个科学大会,就是响应国家大办科学热潮的号召。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全国各行各业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扬中也不例外!”言语中,张老满是兴奋和自豪。

一张泛黄老照片,讲述40年前扬中科技发展光辉史

张耀坤老人。

救死扶伤奉献40年感觉“无限神圣”

出生于1943年的张耀坤,196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1970年到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在血防所又工作一年。1974年4月,他与陆福履两人一起分配到扬中县人民医院。

张耀坤老人对于自己当时进医院的事情,有些还记得十分清楚:工号是009,中医科只有他和凌百斌两人。医院分设内外妇儿,有50名职工左右。由于医生很少,外科单独值班,内妇儿是在一起值班。每天的门诊量几十号人,挂号费7-8分钱……

由于当时扬中县人民医院没有放射科,自己考大学的时候还是到江对面泰兴进行的体检。到了80年代,医院有专门的手术间、外科病房、急诊室、内科分的更细了,也有了放射科。

1986年张老入党,他仍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时任医院的副院长李茂森同志。

谈及当年的事情,张老还是一脸荣光。他告诉我们,60-70年代,最主要对付的疾病就是传染病,乙型脑炎、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又是当时的重点。由于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基本上得了传染病非死即残,十分可怕。所以,当时他们救死扶伤,感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和无限神圣!

翻看以前的老照片,老人仍记得当年自己办公的地方。在扬中市人医工作奉献了40年,张老历任中医科医生、中医科主任、门诊部主任等职务,直至2004年退休。

记者了解到,退休后老人和老伴一起搬到了上海照顾孙子。现在孙子也大了,老两口身体健朗,经常就扬中、上海两地走。每年都会跟团出去旅游,生活惬意,乐享晚年。

张老的老伴还告诉记者,现在张老精力旺盛,除了在家种花弄草,没事还研究起微积分。这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越活越年轻了。

通讯员 刘耀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万凌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