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2》成功之后,皮克斯买地建楼,招兵买马。其后,由约翰·拉塞特主导创作的皮克斯公司大胆起用新人当总导演,推出皮克斯和迪士尼合作的第四部动画长片《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2001)和第五部动画长片《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2003)。 1、用新人搞创新 迪士尼的创新方式是,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题材,改编成迪士尼模板下的公主王子的故事。比如改编自法国童话的《美女与野兽》(1991),改编自阿拉伯《天方夜谭》的《阿拉丁》(1992),改编自《哈姆雷特》的《狮子王》(1994)等。相比之下,皮克斯在创新之路上要大胆得多。 在创作《怪兽电力公司》之前,年轻的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甚至没有独立导演过任何作品,甚至连助理导演、副导演都没做过。而所有的创意仅来自于这位彼特导演的一个脑洞,那就是小孩子害怕门后面会有怪物。 《怪兽电力公司》最核心的挑战是毛怪身上那摇曳蓬松的毛发。在设计之初,导演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构想,“想做出一个让人一眼看到就想抱抱的角色”。这句浪漫十足的话落实到技术人员那里可一点都浪漫不起来。毛发数量的翻倍不仅增加了渲染量,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毛怪的毛发并不算短,难以避免地随着毛怪的运动而产生运动。要想达到非常拟真的长毛绒效果,就必须在控制毛发运动上下一番功夫。最终,技术团队专门为毛怪开发了一个叫“Fitz”的工具,并建立了完全仿真的动力学模拟系统,把每根毛发看作是一条条曲线和粒子链,再加上对粒子动力原理的模拟,最终成功地模拟了毛发的效果,并能完美地配合毛怪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导演的大胆构想和制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毛怪这一CG角色诞生了,仅它的身上就有2320413根毛发。 2013年,皮克斯推出《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怪兽大学》,将毛发技术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在这部作品中不再是毛怪这个毛绒形象一枝独秀,而是整个动物城大街小巷都被各种毛绒卡通覆盖。 《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同样是位新人,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 这位安德鲁·斯坦顿全盘继承了约翰·拉塞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整部影片制作时间长达两年半。按照皮克斯的制作惯例,每一位动画师做出来的每一丁点样片,哪怕一个小小的镜头,都要在公司的观片会上接受导演和其他人的观摩讨论。从下面的截图大家可以直观感受到一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 这天,一位动画师把尼莫和他爸爸对话的一个片段放给大家看,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中,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提出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大家可以看到,原来一部好看的动画片,背后其实是像做大理石雕塑一样,一点一点精心打磨出来的。 《海底总动员》这部电影一举成为全美国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超越了当年由《狮子王》(1994)创造的记录。 2、迪士尼的恩与怨 继《海底总动员》的成功之后,约翰·拉塞特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导演了皮克斯的第六部动画长片《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2004)。 到这时,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合约期满。继《玩具总动员》之后,皮克斯按照合约一共制作了五部动画长片,分别是《虫虫危机》、《玩具总动员2》、《怪兽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和《超人总动员》,全部交由迪士尼发行,双方利润均分。《超人总动员》之后的两年里,皮克斯和迪士尼再度发生争执。迪士尼这个时候又打起了出《玩具总动员》录影带续集的算盘,而皮克斯这边坚决不同意。迪士尼寻求收购皮克斯,而乔布斯这个时候对迪士尼的高层不满,担心皮克斯被收购后会丧失自己的风格以及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 这期间,约翰·拉塞特任导演创作了皮克斯的第七部动画长片《赛车总动员》(Cars,2006)。皮克斯和迪士尼之间故事的转机发生在迪士尼新的CEO上任以后。迪士尼这边主动抛出橄榄枝,最终,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至此以后,皮克斯正式成为迪士尼的子公司,而乔布斯也因此成为迪士尼这家公司持股票最多的股东。皮克斯,这个乔布斯在1986年用一千万美元买下来的公司,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便长成了一个价值74亿美元的庞然大物,这样的暴利增长,不知道在整个人类商业史上应该排到第几位。 3、做根头发有多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