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凭借优良的硬件条件和实验设施,实验室聚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博士和博士后,他们或是来实验室交流,或是来此完成实验。实验室对培养和激励机器人领域青年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平台支持作用。 在201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专家还提出,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在领军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 谈及人才,于海斌坦言,这对于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是受地域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博士生指标限制。 对此,实验室制定了相关人才目标,比如与地方联合培养硕士生,培养并留住年轻人。目前,实验室自主培养的人才占较大比重。“我们还十分注重在实战中培养人才。”于海斌说。 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实验室第一时间安排了抗疫项目,由医疗机器人课题组组长刘浩负责。 刘浩(右)在协调志愿者入组临床试验 刘浩课题组长期从事手术机器人研究,密切关注疫情发展的他,开始思考能否研制一种可以保护医生的机器人。 恰逢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提出如何解决新冠肺炎患者生物样本采集交叉感染、保证采样质量的问题,于是,刘浩跟钟南山团队取得联系,对方希望他们研发一台能做咽拭子采样的机器人。 咽拭子采样可能会让患者出现不适感,因此需要机器人的动作轻柔且具有较高精度。春节假期,买不到采样工具,刘浩团队就用雪糕棒和棉签对着自己做测试。 那段日子的艰辛难以尽述。2月6日,刘浩团队完成了机器人原理样机的搭建,并于2月17日通过了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临床伦理审批。2月24日,刘浩和同事从沈阳飞往广州。在机场刘浩接到于海斌的电话,只有一句话:“大家注意安全!” “3月8日,机器人首次进入隔离病区,由医生成功操作机器人完成了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咽拭子采样。”刘浩说,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机器人咽拭子采样可以达到较高的质量,一次成功率大于95%。 作为从实验室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刘浩表示自己也曾对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发有过迷茫,于海斌给他的建议是:“问问自己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最终,刘浩选择了临床应用。 上天入海 延续特色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路走来,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从以应用系统为导向到以科学问题和原始创新为驱动,从机械电子学科为主到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深度交叉,应用场景从陆地、水下扩展到太空。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初期,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还“孵化”了我国机器人第一股——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展开科研布局。随着世界强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太空,实验室专门成立了空间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开展相关技术研发;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焦点,实验室还将机器人与信息科学、网络科学等融合,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洪光,见证了实验室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他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结构学,先后从事过空间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系统、工业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下一代机器人和电力机器人。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必将迎来一个变革的新时代。”于海斌解释道,“这个变革,从技术载体看是机器体和生命体的融合,从技术维度看是机器人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从应用环境看是机器人与环境的融合,从应用方式看是机器人与人的交互实现本质提升。”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器人学科也已步入快车道。于海斌认为这是一门深度交叉的学科,正在颠覆很多领域的发展,工业应用、民生需求、应急医疗等领域也为机器人学科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和而不同”——这是于海斌常常说起的一句话,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需求牵引还是学科牵引,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落脚点和独特的认识;在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融入国家需求、实现自身发展。 展望“十四五”,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在类生命机器人、机器人互联网、信息与物理空间融合等前沿交叉领域继续深耕。 于海斌希望,实验室能持续不断从国家重大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从关注系统到关注科学本质,从跟踪创新到原始创新,真正让实验室具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贯通式发展能力。“我们将按照党和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不断谋求自身发展,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为实现‘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发挥战略科技力量。” 家庭矛盾是这样化解的 在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到刘开周,无人不晓。 “载人深潜英雄,国家就三人!”实验室副主任刘连庆对他更是赞不绝口,“刘开周对我个人帮助也非常大。” 这个帮助再一听有点匪夷所思——“刘开周帮我化解了家庭矛盾,还是在他本人没有出场的情况下”。 因为工作需要,刘连庆经常去外地出差,时间久了难免家人会有些怨言,刘连庆也心生愧疚。但突然有一天,妻子对他经常出差的埋怨少了许多。 原来,刘连庆的孩子和刘开周的孩子是同班同学,有一次两个孩子的妈妈在一起聊天,刘连庆爱人说:“刘连庆一周就没几天在家,你家刘开周也经常出差吗?”“刘开周倒是不频繁出差,但遇到海上试验的时候,他有时会走半年。”两位家属在彼此宽慰的同时,也对丈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