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完善机制,科学统筹,让收支平衡更加精准。不断提升收入征管能力,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加强信息共享,确保税源动态掌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持续强化税收协同共治,拓展税收协同共治责任部门,明确税收共治职责分工,发挥部门和区镇间联动响应机制的作用;严格推行各项节约举措,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底线,严禁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论证,加强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衔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突出控化结合,依法依规,让风险防范更加有力。多维度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技术创新、规范管理、绩效提升,推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多方位降低债务成本,大力推进债务结构优化,对成本较高的隐性债务,主动通过化解、置换、市场化转型等方式进行处置;多层次严守风险底线,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库,严格执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制度,实行5000万元以上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向市人大报告;多角度优化考核监管,将化债财力来源组织、政府性债务管控等工作列入区镇“财税工作杯”竞赛内容,并对相关重点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突出提升效能,公正高效,让财政管理更加规范。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出台《预算绩效管理成果应用暂行办法》,建立绩效管理成果“反馈与整改、报告与通报、与考核挂钩、与预算挂钩”等机制;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效,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信息采集,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发挥财务部门在单位的“管家”职能;加强区镇财政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控制度,加强岗位监督制约,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全方位提升区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海安市财政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正在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的生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勇向前,为海安“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百强排名进二十”贡献更大的财政力量!(林志勇 陈仪 陈克东 常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