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季季第一,全年夺冠”,项目建设综合考评一路高歌猛进,重点经济指标月度评估持续位居南通市首位,2019年海安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再次勇夺南通第一。2019年,海安市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工业百强县(市)、制造业百强县(市)中分别列第28位、第25位、第12位。 如果说,海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恰似一曲雄浑壮丽的交响乐,那么海安市财政系统高水平发展答卷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华彩乐章。2019年,海安市财政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7亿元,增长1.5%,税收占比84%,增幅与税比均列南通六县(市)区第一;被省财政厅评为全省财政重点工作考核先进县(市)二等奖。这是近3年来海安市第2次跻身江苏省财政重点工作考核先进县市行列。 回首2019,“只争朝夕”是海安财政人对时间的注解,奋斗则是他们为时间铺就的底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19年,海安财政人用奋斗定义时间,在海安奋进的激昂乐章中刻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音符。积极培植优质财源,引导做强现代民营工商企业税基,做实个体工商户零散税基,做优国有企业税基;加大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比对等技术,强化对两栖企业、税收异常波动企业以及税负率明显偏低行业的分析评估,动态掌握税源费源,提高征管效率。 精准施策。发放“小微企业创业贷”等4.15亿元 搭建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强化涉企收费管理,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近13亿元;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与省市政府基金共同设立总规模12.7亿元的新材料子基金,参股南通东柏文化产业子基金,与上海联创合作设立总规模5亿元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子基金;兑现工业、建筑业、科技、金融等各类政策奖励资金2.3亿元,组织符合条件企业获上级补助资金1.2亿元,为79家(次)中小科技型企业发放“苏科贷”、“小微企业创业贷”等项目贷款4.15亿元。 保障民生。支出近百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超80% 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支持教育文化事业优质发展,促进医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含用于民生领域的付息支出在内,全市全年民生支出9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0.48%。 防范风险。高质量考核中债务管控工作考核全市第一 制定实施意见,对到期债务实施前移三个月分析,指导、督促各债务单位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确保债务资金正常周转,严防风险处置中的风险;引导国有公司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积极开拓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争取低成本信贷资金;加大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力度,组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对镇域平台实施提级管理;有序开展债务化解工作,超额完成全年债务化解目标任务,南通市高质量考核中债务率综合指数全市第一。 深化改革。非税收入线上缴款率达85.98%,居全省前列 出台《海安市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意见》,引导单位编制并公开项目预算绩效目标;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系统成功上线,同步业务数140996笔,平台线上缴款数121234笔,线上缴款率达85.98%,据省财政厅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10月31日,居全省前列;投资评审范围不断拓展,全年完成政府投资工程估算、预算项目评审366个,送审金额86.3亿元,核减节约财政资金5.7亿元,核减率6.6%;全省率先完成2018年度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管理情况;主动拓展市场,参与市场化竞争,积极提升国企外部信用评级,中投融资担保海安有限公司行业信用评级获AAA级,瑞海集团、开发区总公司获评外部评级AA+。 奋进2020,“快马加鞭”是海安财政人对目标的诠释,兑现则是他们为目标擂响的战鼓 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2020年海安财政人已经进入加速跑的新阶段,“在南通‘四个全面’综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中‘保二争一’、在全省争先进位”的壮丽航程已经全面开启。 ——突出创新驱动,用好政策,让发展质效更加优化。持续优化财政扶持政策体系,以“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培育财源”为主线,加大财政资金向优质产业发展倾斜力度;大力营造产业基金发展氛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创新金融支持企业方式,构建政银(担)联动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支持大企业滚动培育机制,实现资源整合或企业上市;切实减轻企业各项税费负担,继续加强涉企收费管理,确保全市实体经济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省市减税降费的政策红利;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疫情发展变化,设立应急纾困专项资金,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共渡难关、稳定发展,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突出保障重点,统筹优化,让民生保障更加扎实。科学统筹用好财政政策、财政资源、财政资金,主动作为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动“六稳”工作,发挥好财政在保民生、促发展中的关健作用,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市级重大民生基建项目保障,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公立医院人才建设和设备更新,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各类涉农补贴政策,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支持乡村振兴;统筹安排资金,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双创“冲刺年”工作提供强力资金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