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中外资银行科技投入差别较大 金融科技企业谋稳定共生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1
摘要:自2015年12月兴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CIB Fintech)以来,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阵营已扩展至7家,中小城商行也摩拳擦掌、跑步入

自2015年12月兴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CIB Fintech)以来,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阵营已扩展至7家,中小城商行也摩拳擦掌、跑步入场。然而,众声喧哗之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更有一个重要的硬指标显示,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投入相对不足。

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王勇的不完全统计,中资银行业仅拿出净利润的1%~2%投入金融科技,2017年的投入总规模为100亿元,而摩根大通2017年的投入就高达95亿美元,占其当年净利润的40%。花旗银行早在2002年就设立了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为其全球各地的业务部门提供金融IT和金融运营服务。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的投入才刚起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表示,“我们特别欢迎那些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在风险管控、信用评级、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丰富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市场活力。”这无疑会为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增加紧迫性。

显然,它为银行及其科技子公司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共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互金企业开始厘清自身的战略边界,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科技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赢的关系。

自从监管发文明确禁止银行为无牌机构提供资金放贷或联合放贷、外包风控、接受无担保资质公司兜底增信后,头部的互金企业实时调整了相关策略。除了去争取融资担保等相关牌照,强化科技实力、做大B端业务、输出科技能力是更为积极的策略,因为这意味着不一定需要担保牌照,而是以它们拥有的流量、数据优势来谋求共生地位。既然要求银行必须自主风控,而科技能力又暂时不足,数据优势还不够突出,那么就由金融科技企业来帮银行补足短板。除了稍显“传统”的IaaS、PaaS服务,专注风控的SaaS提供商也日渐崭露头角,快速成长。例如,铜金所(TFAX.com)就定位为风控SaaS,为机构提供风险识别服务。当然,单纯的风控SaaS并不足够,因为有些银行的零售业务还缺流量,为此它还归集场景流量,进行信用评级、风险分层,并分发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做法既符合监管要求,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与助贷模式相比,它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时可豁免承担风险。

当然,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不可能任由这种模式长期持续下去,它们最终要强化自主科技能力,不仅实现自用,还可能外输。不过,正如王勇所分析的,“科研投入往往是耗资耗时的持久战。”再就是,在一个分工相当细致的时代,即便银行取得了自主地位,仍然有科技公司的广阔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