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思考:如何识别、防范、治理教育风险?(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3
摘要:在教育风险点排查时,应把握四个原则:(1)坚持客观性,以行为主体可能的行为做指向,以引发的事件为依据,不主观臆断和任性选择;(2)注重关键性,教育风险点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风险点的排查不仅要排查出风

在教育风险点排查时,应把握四个原则:(1)坚持客观性,以行为主体可能的行为做指向,以引发的事件为依据,不主观臆断和任性选择;(2)注重关键性,教育风险点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风险点的排查不仅要排查出风险点,更为关键的是及时有效地排查出可能影响风险点“突变”的基本因子;(3)关注耦合性,教育领域的风险点从表象上看是单独存在的,然而各风险点之间往往呈现一定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需要在政策出台前进行充分预判相关可能性;(4)保持动态性,教育风险的排查并不是一次性、一劳永逸的,应建立动态性的风险点排查机制。

二、教育风险防范:协同防控与系统预警

教育风险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如果我们做好教育风险的协同防范,明确对教育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和学校办学的监管,对教育人员加强教育风险知识普及和宣传,绝大多数的教育风险可以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健全教育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做到快速、有效的预警响应,及时抑制和化解潜在危险的积聚集合、加重升级,建立多方协同防控与系统预警机制,使潜在风险不成为现实危机,规避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后果。

(一)教育风险的协同防控

教育领域的风险与行为主体的不作为、作为不周全或过度作为密切相关,然而教育风险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多元的,并不是简单指教育行政、教师、学生等直接教育相关者,而可能是不同社会组织及不同阶层人员的集合。比如,有些地区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学校的资源设置上附加一些限定条件,客观上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只能入读相对薄弱或偏远的学校,久而久之,学生流动阻塞形成的“教育堰塞湖”就会日益成为突出的教育风险外壳。从表象上看,这种“教育堰塞湖”的形成似乎是教育行政的施政偏差,然而其中却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究其根本而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教育风险除了源自教育系统内行为主体制造的“原发型”风险外,还有与其他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关联型”教育风险以及由教育系统外因素引发的“诱发型”风险。教育预警系统很难对“关联型”和“诱发型”风险作出准确的预测,即便是“原发型”教育风险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少数几个人所能防范和化解的,这就需要建立教育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要让教育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应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完善各类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总是交织在一起,社会风险可能转化为教育风险,教育风险也可能转化为社会风险,这就需要完善各类风险信息的共享机制,及时了解各类风险的存在状态。比如,香港修例风波从表象上看是一个社会风险引发的群体事件,同时也与教育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香港青少年教育长期缺失历史记忆的风险点逐渐累积、演化成身份认同危机的结果。(2)建立协商与决策机制。多元主体的协同关键在于建构起成熟的协商和决策机制,与谁协商、如何协商、怎样决策、如何保证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这些都需要进行制度的规范。(3)建立行动协调机制。要对每一项风险防控由哪个部门牵头、哪些部门配合、行动中临时出现的问题应依据什么原则进行临机处置等作出明确的规定。(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的防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严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具体的责任清单和量化考评办法。改革是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对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风险要做到应容尽容,对于因改革方式方法不妥当等造成的风险要应纠尽纠。要对风险责任明确细化,该负的责任一律要有追责,不该负的责任要有明确免责条款,使得各方行为主体既不畏手畏脚,又不为所欲为。

(二)从常规监控转向系统预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实现教育风险治理、防范化解重大教育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关键在于对教育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施策、早化解。这就需要将常规性、基础性的风险监控向集监控、预测和响应在内的系统预警转变,及时监测正在发生的威胁,预测即将发生的威胁,便于快速地作出响应,实现动态适应,从而化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预防体系、管控机制、安全事故处理和风险化解机制、领导责任和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定,提出要健全学校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动态监测和数据搜集、分析机制,及时为学校提供安全风险提示,指导学校健全风险评估和预防制度。[2]

从常规监控转向系统预警是教育领域风险防范的“先手棋”。教育风险预警是根据教育领域风险点的特征,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通过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3]  所谓系统预警也即对所有的风险点整体摸排实现全面预警,包括人工预警研判系统与机器预警研判系统。人工预警研判系统需要由教育风险研究专业人士与行政人员、实践人员三方共同进行舆情会商,对信息进行真假判断核查,凭经验初步研判,表明态度及作出行动响应。教育领域的风险点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职能分工各有不同,只是进行常规监控难免挂一漏万。因此,还需要机器预警研判系统的建立,完善教育风险数据平台支撑机制,构建教育风险点信息基础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事件采集、数据挖掘、智能事件关联,实现各类风险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在对风险性质、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划定预警区间、设定预警信号。比如在学校层面,将排查的风险因子分级分类纳入数据库,形成班级管理、学生工作、教学教务、心理咨询、公寓管理、餐饮管理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集学生、教师、后勤等系统于一体的学校教育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全天候、多渠道、立体式、畅通便捷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学校的安全生成一张“防护网”、构筑一道“防火墙”。当前,教育风险基础数据库尚不完备,教育风险预警系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容易使高考选科、中考改革、教育均衡、学生减负等教育热点从“茶杯里的风暴”演变为现实社会的“龙卷风”,导致教育领域的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出现。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资源深度整合,缺失风险系统预警机制保驾护航的教育改革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建立教育风险系统预警机制十分迫切。

三、教育风险治理:变临阵处置为及时化解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