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建设区域金融科技中心,成都未来三年规划出炉(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2
摘要:1.加快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在交子金融“5+2”平台的应用,根据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层次和特点,共享投融资信息,实现多层级信用传递,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突破。支持金融

1.加快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在交子金融“5+2”平台的应用,根据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层次和特点,共享投融资信息,实现多层级信用传递,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突破。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精准定位潜在客户,提升风险定价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2.大力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探索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深化库银税合作、数字票据、融资对接等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在外汇缴款及退付税款、电子退库、电子对账等方面的创新升级,为内外资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营商环境。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努力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问题。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具有高诚信、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安全高效地转移转化,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丰富支付结算应用场景。大力推广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试点,探索利用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基于试点成果探索构建具有推广价值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和更多基于特征识别的安全支付模式,实现支付安全与便捷的统一。推广“中欧e单通”创新经验,推进运输沿线普惠金融和跨境贸易互联互通。


4.推进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运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供应链各方链通,实现贸易数据的互信互认。探索将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于航空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贸易融资新模式,创新国际信用证结算形式,推动实现单证融资,鼓励银行机构、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主体参与,共建多方协同、风险分担的陆上贸易融资新机制。


5.深化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的融合共享。创新数据共享模式,在推动更多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互通的基础上,促进政务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领域。深度拓展“银政通”系统服务空间,进一步完善天府信用通平台,促进金融信息更好地为政务履职赋能。通过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的融合,助推“放管服”改革和金融业务创新,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6.提升融资精准化服务水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大数据监测评估系统,依法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和校验,实现智能分析、判定、辅助决策和可视化展示。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分析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对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精准还原,助力相关政策的决策实施、传导和反馈,为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信息化支持。


7.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保险产品精算定价,实现保险产品形式从单一供给,向气候指数保险、大宗商品成本保险等以需求为核心的个性化定制升级转变。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提升保险运营水平和服务效率,助推保险保户办理、承保核保、定损理赔、咨询服务、风险防控等流程的优化创新。


8.推动金融科技在证券等领域的应用。支持证券、期货、基金、财富管理等机构,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资产配置、风险计量方面的应用,创新开展智能投顾、智能投研等服务。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客户精准画像方面的作用,开发量化交易模型和智能风控算法,提升量化投资和风险防控能力。探索建立智能投顾人工干预机制,防止模型缺陷和系统异常产生的负面影响,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二)推动监管科技应用,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


1.建立地方金融监管沙箱机制。采用一体化开发思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集金融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功能为一体的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涵盖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商业保理、典当行、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业态的地方金融行业综合监管平台。通过整体设计、数据整合、建模输出等方式,提升成都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建立完善反洗钱监测平台。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监管科技运用,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的反洗钱监测平台,构建可视化资金交易图谱,进行自动化建模,实现可疑账户、交易的智能化分析,提高可疑监测的准确率和覆盖率。


(三)强化金融科技的合规应用


1.打造多层次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坚持一切金融活动持牌经营的原则,依法依规将各类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统筹推动金融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推进包括机构治理、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约束五位一体的多层次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风险联防联控体系。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社会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整体防控水平。


2.加强新技术的合规应用。要正确把握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关系,加强新技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新技术赋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机构要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发展融合存在的风险,加强合规风险监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优化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合规管理成本;同时要建立金融信息保护风险防控机制和内控机制,保障客户身份、账户、交易等金融数据资产安全。


3.建立健全数据管控体系。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要充分评估潜在风险,严格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把好安全关口,建立健全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根据业务需求明确数据安全策略,制定数据安全制度和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安全基线与操作流程,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推动数据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金融数据安全合规应用。


五、保障措施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