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追赶世界的中国科技,还差一个营销总监(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31
摘要:小到硅谷的创新企业,常常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新鲜技术,或者通过制造热点话题,吸引行业眼球。大到洛马这样的军火巨头,也专门养了一支御用的飞机摄影团队,跟踪拍摄自己的战斗机美图,再通过全球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小到硅谷的创新企业,常常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新鲜技术,或者通过制造热点话题,吸引行业眼球。大到洛马这样的军火巨头,也专门养了一支御用的飞机摄影团队,跟踪拍摄自己的战斗机美图,再通过全球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在《魂断蓝桥》、《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这样的经典电影中,也常常可见洛马公司的“植入广告”。

客户的认知攻防战,不仅存在于消费科技领域,如今同样延伸到工业科技领域。“心智产权”已成为继知识产权之后的科技企业又一项核心产权。有认知才有选择,抢占客户心智中的首选品牌,成为企业营销的关键之役。一旦先入为主,就等于关闭了其它对手的入脑之门。

这是一场经营理念的革新——在国外早已推崇“空军制胜”的今天,国内的工业科技企业们,大多数还在依靠着“地面部队”攻城拔寨,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

重建沟通系统

企业家们很焦虑,天天看着报表着急。

——骂完销售副总业绩下滑,再骂技术副总研发没跟上,最后骂HR,你给我招了一帮什么人?

在钛禾走访的一类企业家眼中,习惯性的理解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在媒体上做宣传——“我们现在产品还不成熟,还是低调点为好。”这是比较常见的态度。

事实上,营销管理和技术管理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覆盖客户整个决策和交付周期的沟通系统,也是对客户生命周期的管理。

追赶世界的中国科技,还差一个营销总监

客户的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与营销,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与市场的对话,产品研发也就成了盲人摸象。

回到最简单粗暴的营销逻辑来看,就是为了开拓客户,维护客户信任。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来理解:

一、调研:如何找准用户需求,找到产品切入点?

二、拓新:客户在行业中海选信息时,如何将自身有效信息传递给客户?

三、维护:如何增强已有客户的黏性、依赖度?

四、忠诚:从供需关系上升到情感层面,从对产品的认可上升到对团队和人的认可。再上升到对整个企业品牌的认可,这是维系客户忠诚度的核心。

对于优秀的科技企业来说,沟通体系的建构,往往是从产品尚未定型开始的。在产品调研阶段,就规划好未来路径,建立与客户和行业顺畅的沟通机制,才能精确定位需求,避免走弯路。

在科技产业里,真正上了境界的营销高手,眼中只剩下最质朴的招式。例如任正非经常在不同场合强调:

“其实华为的成功很简单,就是正正经经地为客户服务,就是眼睛看到客户口袋里的钱。”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一生中共用过五把剑,青钢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无剑。如今的华为已达到“无剑”境界,而早期的华为却锋芒万丈,依靠一把青钢利剑横扫天下。

在外界的眼中,这位不谈营销的营销大师,却建立了中国科技企业最好的营销体系之一。除了其非凡的战略眼光外,还有一位坚定的执行者——孙亚芳。

谈及华为的早期营销,都绕不开1996年开始的那场“农村包围城市”战役。籍籍无名的华为正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创造性的重建了与市场客户的沟通系统,才能迅速扫荡行业,奠定日后单挑世界科技霸权的经济基础。

1992年即加入华为的孙亚芳,被媒体誉为华为除“芯片女王”何庭波之外的另外一位女贵人,正是华为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体系的直接缔造者。有业界同行评论:

“华为最令对手胆寒的,并不完全是其技术优势,而是其严密的市场组织。”

任正非与孙亚芳,一个脾气暴躁,性情如火。另一个聪慧干练,雷厉风行,风度与口才俱佳。现在很难说清二人到底谁成就了谁,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正非恢弘的战略思维,孙亚芳再强的执行力也无施展之地。华为的案例,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道理:

一位优秀的营销总监,一定要在一位卓越眼光的战略家麾下,才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光芒。

变化的世界

1979年3月,《文汇报》通栏刊登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随后上海电视台也跟随播出。几乎同一时间,北京《工人日报》用整整一个板面板,刊登了东芝电器广告。

追赶世界的中国科技,还差一个营销总监

1979年《工人日报》刊登的东芝和SEIKO手表广告

这两条如今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广告,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崇洋媚外”、“出卖主权”的质疑声扑面而来。巨大的压力下,电视台负责人也被调离。《工人日报》的编辑部,每天也收到大量的民众抗议信件:

“《工人日报》是社会主义国家报纸,为什么要登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告?”

《工人日报》不得不专门刊文做出解释。1980年,中央电视台在引进的国外节目中,播放了可口可乐与牛仔裤的广告,同样引发了大量观众的不满,认为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巨大的质疑声,导致两条广告不得不中途停播。

这些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侵略”,却没有因为质疑而止步,也没有演变成时人想象中的文化灾难。反而随着国门的开放,为当时的中国带来新鲜的企业经营理念,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人的思维意识。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板,恰恰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如今,中国的科技研发进入一个密集的收获期。中国制造在世界分工版图中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在人才和资本的聚集下,各领域的技术短板被迅速补齐。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恰恰是那一块隐形的短板。

这块隐形的短板,存在于中国科技产业的思维意识中。

有产业人士犀利指出:

“如果说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达到本科生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则在高中生阶段,而中国科技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在幼儿园水平。”

科技兴国,讲的不止是科研兴国,更需要产业兴国。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