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健康码遭层层“加码” 全国范围互认真的这么难吗?(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9
摘要: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陈朝祥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明,采取第一种路径时,深圳在和其他省市互认前,需先签订一个协议,其中写明双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后如何保密,以及识别对方健康码时需要的技术对

  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陈朝祥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明,采取第一种路径时,深圳在和其他省市互认前,需先签订一个协议,其中写明双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后如何保密,以及识别对方健康码时需要的技术对接机制。

  在乐文忠看来,第二种更加务实,但也比较复杂。各地首先要把数据上传到全国一体化平台上,再将数据导入到互认省份,从而依据接受地的赋码标准转换,实现互认。“相当于全国一体化平台是一个中转站。每个省只对全国一体化平台做一个接口就行。”

  目前,广东、浙江与四川、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也都陆续签订了省际间健康码互认协议。互认后,持对方省份健康码的人员,可参照本省健康码规则,亮码通行。

  在国家层面,对数据共享也在深化。根据已制定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接口标准》,各省各部门可以调用查询全国统一的确诊、疑似病例数据库、密切接触者数据库、县域风险等级数据库,以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互认。这意味着,国家数据库主动对地方“敞开”。

  2月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亦推出“全国码”。但这并非要在全国推广“一码通行”,而是和各地已有的健康码并行,并逐渐对接。

  “全国码”的难处在于,如何建立它的权威性。由于推出晚于各地的本地健康码,国家层面缺乏一套机制,使得“全国码”很难强制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废掉别人重新用你的,别人前面的工作全部浪费,谁会愿意?”深圳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长陈东平指出。

  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可以互认通行,但实现全国“一码通行”仍然不易。

  升级可期?

  目前,“全国码”有两个版本,一是支付宝,二是微信。健康码推广至今,支付宝和微信几乎“平分天下”。

  截至3月16日,腾讯的防疫健康码已落地近20个省级行政区,覆盖300多个市县。阿里云支持的健康码也已在全国24个省份的200多座城市落地。

  回溯健康码的产生,各地政府是主导者,也是算法、规则的制定者,企业则是技术支持方。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利用头部企业平台引流,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高效的推广。杭州市健康码工作专班成员张梦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政府选择支付宝或者微信平台,看重的是它的巨量级入口,选择本身也是市场的一个分工。在推出健康码这类公共应急服务产品时,平台的市场覆盖面是优先考虑的。

  “其实,政府也不希望把数据给出去。”深圳市龙岗区大数据中心主任乐文忠认为,与流量相比,政府更看重实名认证的问题。市民大多已经在微信和支付宝上进行过实名认证。“如果再让他们通过另一个平台重新认证,是否愿意?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登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都想把健康码看作一个新入口,为将来慢病管理、医疗大健康战略做布局。

  在健康码的战场,除了两大巨头间的暗中较劲,其他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入局。例如,美团与大型国企中国电科合作,联合国家部委推出四色“畅行码”,百度和苏宁也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

  很多人没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目前线上数据归口基本都在BAT(即百度、阿里、腾讯),而疫情防控政策的最终落实都在社区,互联网企业希望能够借此进入社区,进而获取精准的社区数据。这是互联网巨头们此前一直难以触达的一个“新入口”。

  从频繁出现的“变色”困扰,到近期的“跨省互认”难题,健康码能走多远,始终是业内讨论激烈的一个话题。陈东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中对健康码数据收集的广度提出疑虑,认为这种数据收集的做法超出了防疫的实际需求。在陈东平看来,健康码的推广过程中,在国家层面缺少顶层设计,强制性的数据收集也缺乏一个与民间的沟通过程。这些都增加了公众的忧虑。

  与公众对隐私的担忧不同,地方政府作为健康码推行的主导力量,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和成本之后,如何让之前的投入更好地转化,成为他们的核心考量。

  各地政府正在尝试拓宽健康码功能边界。2月21日,杭州健康码升级,实现了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的打通使用,杭州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可凭健康码看病的城市。

  在广州,新“穗康码”将作为实名电子身份证明,一次生成长期有效。上海则将“随申码”定位为市民(企业)工作、生活、经营等行为提供数据服务的随身服务码。

  健康卡、电子卡、社保卡、驾驶证,在乐文忠看来,这些不同的身份证明共同构成了一个“市民画像”。虽然政务电子化让这些身份证明从纸质转为线上,但在不同场景要出示不同的码,仍没有实现流程的真正简化。

  在他的设想中,不论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码通行”,还是“一卡通行”,未来就医、查驾照、上学或去银行办理业务,只要出示一个二维码,前台的服务人员和后台的查验人员就可以即时获取相应的数据,所有数据全部打通。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