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的是,在完成CT回程的一段狭窄的斜坡上,患者的呼吸机意外关机!此时,二级防护下,护目镜里早已起雾的医护人员推着必须保持平稳的病床和呼吸机,他们的体力已严重透支,心理压力突然翻倍。“不要慌,呼吸机不要连了,你马上推开(呼吸机),皮球连好了,每4秒按压一次,你俩人轮换,我换去床头,你床尾配合用力,确保推床平稳,继续走。”千钧一发的时刻,齐栩发出推开呼吸机指令。 同时,透过雾气重重的护目镜,他已经连接好了皮球,将皮球交到了护士手中。幸好,从呼吸机关机到继续前进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回到ICU病房后,齐栩再次查看了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叮嘱医护人员相关注意事项,与专家们再次讨论了接下来的诊疗方案。 此后,经过加强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康复训练以及呼吸机参数的设置后,该患者已停用抗生素,间断脱机,病情已经好转。 即将离别之际,齐栩回忆:“时间飞逝,近三个月的援鄂任务已圆满完成。回首我2月13日抵达武汉之时,我们与病毒短兵相接;3月23日,我们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ICU;4月14日开始,我们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继续坚守武汉……我想,这是国家卫健委对江苏卫生的信任。” 4月25日,在离开武汉的前一晚,江苏省人民医院的7位专家再次开了一个小会,大家总结经验,并就一些在医院的基础疾病患者交流了诊疗意见,最后成文将移交给武汉当地医院。 左祥荣:是使命担当,更是光荣与骄傲 今天是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专家、ICU主任医师左祥荣到武汉抗疫的第83天。“我不是最早到武汉支援的,但我是坚持到最后的。”他说,最后阶段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逐一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优化气道管理和血流动力学治疗,增加营养,康复锻炼,多学科协作。“大家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尽全力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对于最严重的,不能撤离ECMO支持的几位患者,大家反复论证,为撤离ECMO或肺移植治疗创造条件。” 4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在武汉会议中心与继续留守武汉的多学科重症救治专家座谈,孙春兰副总理高度评价了专家组的工作,20位重症专家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救治任务,是“压舱石”“定心丸”。 座谈中,左祥荣很荣幸作为代表着重汇报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方面的救治经验和体会。“我的最大体会是,重症患者救治要早识别、早干预,动态观察,精细化管理、多学科协作以及加强人文关怀。” 在他看来,党和国家关爱生命,热爱人民,不放弃每一条生命。“作为医生我们应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起救治患者的重任,这是我最大最深的感受。国泰民安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愿望背后是无数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所有人都在向着一个目标付出,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从未有如此深刻的切身体会。” 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城市。左祥荣表示,很荣幸来武汉支援,加入英雄的行列,和他们并肩作战,为英雄的城市,流过汗,出过力,拼过命。“这是我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我的光荣和骄傲,祝愿英雄的武汉更英雄,更美好!” 张萍:年龄不能阻止我去驰援 即将回到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萍心中依然放不下患者,她说:“此次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大多病程较长,尽管病情已经好转,但他们和社会还是有一定时间的脱节。因此,后期这些病人除了要进行身体机能上的康复治疗,还需要在心理上适应,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尽早回归社会。” 今年已经56岁即将退休的张萍在得知可以驰援武汉时,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家人也很支持。“我觉得年龄并不能阻止我去驰援,相反,我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反而可以在这种国家危急时刻派上用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坚守抗疫一线两个多月,今天终于可以回到南京了,电话中张萍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而多了一份淡然。“回去之后,我会好好陪陪家人,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陈旭峰:春暖花开,期待再聚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说:“在武汉83天,圆满完成任务,武汉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今天踏上回家的路程,祝福武汉明天会更好,感谢英雄的武汉人民,很荣幸我曾在这一起生活和奋斗过!”即将回到南京之际,陈旭锋说:“在武汉这么长时间,我们科室的同事在后方默默付出了很多。他们帮我们顶下来很多工作,感谢他们!也感谢医院的领导、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们,这段时间他们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关心爱护。”他已经和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同仁们约好,之后南京再会或者再次相聚武汉! 李金海:武汉、凯旋号、美丽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