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非常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规划中都制定了较高的引才目标任务,但关注点大多集中于高层次人才的输入量和占有量。有的高校迫于人才引进指标压力,只是延揽人才,并未做好人才使用的长期规划[2],对学校整体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重点领域、优先次序和目标任务规划不足。此外,高层次人才不仅在学科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好的带头作用,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是隐性的。这些隐性的影响力是高层次人才自身具备的软实力,甚至比其本身的业务能力影响更广、更深,但是,目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具有的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力作用发挥不够。 3.战略地位不明确,人才工作长期规划不足 人才强校战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发挥其在学校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实中,有的高校迫于发展的压力,只限于完成人才引进指标,并未做好人才任用的长远考虑。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国内外科学界的旗帜与标杆,而且他们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份额、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都是他们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责任担当。在部分高校现行的政策中,未能将高层次人才工作规划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办学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重新审视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地位,形成更加长远的科学规划。 4.政治引领不到位,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不够 党管人才原则,核心是党领导人才工作,发挥出党的把握大局、引领方向的独特优势。有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认识党管人才原则之于高层次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未能体现出党的政治优势,过于看重高层次人才的业绩水平,对“政治红线”和“师德红线”的考察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科学研究、理论创新要摒弃过多的政治介入和干预,政治引领会妨碍科研创新与发展,将“政治底线”与“政治干预”画上了等号。[3]这诸多因素,都显示出对党管人才原则的理解不到位,贯彻不彻底。 高校党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方式与途径 面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远虑和近忧,高校党委要站在政治高度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途径,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充分探索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 1.坚持党管人才,把牢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底线”和“师德红线” 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政治标准是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标准,高层次人才之“高”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建立涵盖高层次人才管理全过程、制度化的政治工作要求。 一是把好遴选引进关,坚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政治底线”和“政治要求”。高层次人才不仅要业务能力一流,而且也要政治素质一流,遴选高层次人才要坚持政治引领,从师德师风、从教态度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不允许“特事特办”。“德”是“才”的前提,是“才”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要做好德才兼备的人才引进的政治审查,把好思想道德关、政治素养关,在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是把好管理使用关,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科技工作全过程,引导他们与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在高层次人才管理使用过程中,对作风和学风也要坚持底线原则,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规范课堂讲授言论,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在学术道德和作风学风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变通和折扣。 三是把好考核评价关,发挥思想政治考核的作用。科学制定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民主集中的原则,对教职工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评定,并将其作为高层次人才综合考核的重要部分。有效运用考核结果,将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优秀作为年终考核优秀和各类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科带头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和表彰奖励时优先考虑。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对职务(职称)评审、评优奖励实行“一票否决”。 2.引领价值观,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培养 在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发展周期中,要重视其后续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培训,明确高层次人才的“方向”意识,聚合对党的政治认同,形成政治共识。 一是健全政治教育,凝聚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现代政治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让公众认识和接受某种政治信息,政治认同是党团结和组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励和促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层次人才中绝大多数是海归人才,接触到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判断,有研究显示他们高度认同且自豪于中国的发展结果,却对促进发展的制度因素和理论机理产生过程性质疑。[4]要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开设较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研讨,通过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增进高层次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自觉遵循政治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发挥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受到的高度认可,使他们的社会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普通群众,很容易成为社会“公知”和精神领袖,使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具备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隐性的,是高层次人才的“软实力”。[5]要结合高层次人才有能力、有愿望参政议政的特点,站在信息时代新视角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他们发挥深度专业研究、广泛海外联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独特优势,使其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正向发挥。 3.强化制度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 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科研创造力的同时,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发挥他们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