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新时期高校党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工作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0
摘要:摘 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群体规模初现。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是“双一流

摘 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群体规模初现。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把牢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治底线;引领价值观,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培养;强化制度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通过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地落实。

关键词:党管人才;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

高校高层次人才指的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承担重要工作,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级人才。高层次人才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显著特征,高层次人才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从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至今,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国家层面提出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北京市委市政府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与国家“千人计划”协调推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校承担着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任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拥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017年,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两份政策性文件,鼓励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群体规模初现,准确理解和贯彻党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管人才”原则落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党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逻辑起点

高校党委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保障 “双一流”建设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向同行的关键。

1.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中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管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政治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2012年,中共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市随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党管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高层次人才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确保高层次人才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新时期,国家将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管人才”原则既是工作原则也是政治原则,要持续建立健全党委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体制机制,保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正确方向,及时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谋划大局、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推动高层次人才建设科学化。 

2.保障“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战略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模式的科学论断。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位居五项重点建设任务之首。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带来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学术声誉,从而构成丰满的一流学科与一流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求高校通过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把大学的四大功能做到一流。

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需要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保障。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迈向“双一流”的根本保证。在“双一流”建设时期,高层次人才工作要突出党的政治引领,将政治标准贯彻到培养引进、考核评价、管理服务全过程,要突出立德树人,将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工作主要目标,体现出党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的政治制高点和道德制高点。

3.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甚至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诱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重新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取向,重新摆正“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定位,为我国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层次人才是高新科技的直接推动力。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相继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创”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层次人才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先进生产力有强势的开拓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引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使其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目标、把握主动。

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远虑与近忧

高层次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创新发展、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其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准确理解和贯彻“党管人才”战略,从战略高度审视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定位、服务面向、制度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业绩,轻师德,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人才引进方面,重点评价指标为高层次人才的学历、职称等“人才头衔”以及科研业务和教学水平等“业绩能力”,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且考察跨度时间较短。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立场、学术道德、师德师风、从教态度等潜在特质的考察不到位,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人才激励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满足不多,存在“重激励、轻约束,重物质驱动、轻精神激励”的倾向。各高校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大多侧重于薪金、住房补贴、教学科研配套经费等物质方式,高层次人才对个人生活工作状况的比较心理和情绪主动输出倾向明显[1],这也是导致目前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引得进,用不足,人才作用发挥有限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