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宁波即将迎来第6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背后的大格局是…(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0
摘要:比如,投资孵化的琻捷电子项目成功研发的第一片国产车规级胎压检测传感器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量产,2019年出货量达到1000万片;察微病理项目研发的第一款国产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入选国产优秀设

  比如,投资孵化的“琻捷电子”项目成功研发的第一片国产车规级胎压检测传感器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量产,2019年出货量达到1000万片;“察微病理”项目研发的第一款国产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入选国产优秀设备,打破国外设备垄断;“柔创纳米”项目投产了第一条国产干法动力锂电池隔膜生产线,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等。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但现实情况却是,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成果,一般做到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大多不能“即时转化”,企业对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成为摆在不少研究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主要采取的正是直接孵化,走通最后一公里的模式,而像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考虑更多的则是将大学本部资源带到宁波来,与本地产业链实现“强强联合”。

  北航在宁波设立了六个创新研究中心,分别是王华明院士领衔的高端工模具中心、徐慧彬院士领衔的航空发动机中心、闫楚良院士领衔的先进飞行器中心、郑志明院士领衔的高精尖中心、房建成院士领衔的精密仪器与磁悬浮中心、焦宗夏院长领衔的先进机载机电和飞控中心。可以看到,每一个研究中心都与宁波的制造业家底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脱不开关系。

  “其中,航空发动机中心已完成近期和中期产业化项目基本信息和需求调研工作,启动汽车轻量化材料成果转化前期工作;精密仪器与磁悬浮中心已与宁波当地企业签订无磁加工设备、精密机械加工、磁性材料供应等合作项目8项,并谋划与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中国商飞和北航共建的大飞机创新谷飞控液压起落架联合实验室稳步推进中。”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世维告诉记者。

  虽然西工大宁波研究院落地才半年时间,但依然有10个产业化项目已经陆续注册了公司,包括OLED材料及传感器件、特种柔性阻隔膜、柔性电子浆料、船舶航行发电变革技术等。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每一家研究院其实都是一名探路者,他们不断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共通的是,多类型、市场化的研究院体制机制正有效激发宁波“造血”的活力。 

  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4月3日,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向宁波上市公司和高技术企业发出一封特别的招聘启事。

  “我们和兵科院宁波分院、均胜电子、激智科技、长阳科技、永新光学、卢米蓝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这些招收来的15名工程博士可以带着他们原先在企业中操作的课题来我们研究院上课、做科研、做转化,目前来看,报名非常火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认为,这将有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研发 实力。

  去年,国际供应链专家、曾在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企业工作多年的熊博士在加盟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时候,曾发出过一句感叹:“每次跟宁波‘老板’接触,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言语中那种强烈的转型升级渴望。这是我决定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不管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精益生产、运营改善都是不可或缺的改造环节,他希望借助自己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更好的为宁波企业做一些服务工作。

  还有20多名院士、万人、杰青、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和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师人才,怀揣着与熊博士同样的心情加入这里。

  他们参与了雅戈尔年产13万套高端定制西服智能工厂项目、建新赵氏集团汽车底盘系统智能化工厂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做到了“定制化”。而面对一众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他们想的是如何“通用化”——开发一套智云端设备,解决了不同设备之间数据交互的难题——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不放弃工厂原有设备,是一种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

宁波即将迎来第6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背后的大格局是…

  自2018年4月开院以来,智研院为宁波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近70家,智云端设备上云服务50家,数字化工厂规划设计与工程服务15家,累计服务制造企业超300家,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平均高达30%以上,物流运转效率提升高达15%以上。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意识到,机器换人、智能化、建智能工厂是未来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宁波426家“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企业表示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以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

  今年2月初,宁波各地都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象,主要生产N95口罩的长城卫生材料厂也陷入了“老设备产能上不去,新设备没技术人员来安装”的窘境。“当天,专家团队就上门进行联合会诊,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在没有图纸和源程序的情况下,我们完成了电控系统更换和优化,紧急解除故障并恢复了生产,并 提供连续数日的24小时陪产服务,产能在短短10天里翻了一倍。”智研院相关负责人说。

  这样的事情不是孤例。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宁波科技局牵头成立了“爱心科技人”志愿者平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智研院等6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高等院校及80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企业主动加入,提供专家志愿者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及复工企业免费提供科技支撑、应急服务。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王虎羽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